索引号:
主题分类:
--
公开主体:
上海市崇明区水务局
发文字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3-06-30
一、制定《崇明区水利规划(2021-2035年)》的必要性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治水“十六字”方针和生态文明思想,细化落实市级水务、海洋规划成果,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上海市水务局启动区水务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区水务局组织编制《崇明区水利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水利规划》),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崇明区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充分发挥“水利万物”的基础保障作用,坚定不移推动“五水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长江大保护建设夯实生态底色、筑牢安全底盘。
二、《崇明区水利规划(2021-2035年)》的起草过程
为做好《水利规划》起草工作,我局认真研究市级规划成果,深入调研研究,经过多轮征询环节,吸纳相关方的意见建议进行优化完善。一是前期研究阶段。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组织全局深入调研崇明区水利工程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瓶颈,组织流域、市、区水利、环境、生态、智慧等多行业多层次专家咨询,明确水利规划指导思想、规划目标,提出“安全、资源、生态”等指标体系,梳理水利基础设施总体布局、规模标准、管理机制等内容,于2021年形成初稿。二是深化完善阶段。统筹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空间专项规划、长三角一体化等规划要素,针对罕见咸潮入侵,研究增加崇明河湖水资源保障方案,并书面征询区内委、局、乡镇及南通市水利局、上海市长兴岛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建设管理处、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崇明农场有限公司、上海实业东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现代农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31个单位,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并认真研究,充分听取并采纳合理意见和建议。三是修改定稿阶段。2023年3月通过在崇明区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2023年4月通过市水务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完善修改后形成《水利规划》(送审稿)。
三、《崇明区水利规划(2021-2035年)》的主要内容
《水利规划》主要包含深入分析现状问题、科学确定规划目标、合理布局水利设施、强化水生态水文化建设等4方面内容。
(一)深入分析现状问题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关心支持下,崇明水利事业发展迅速,全区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区域除涝能力有所提升,河湖长制全面深化,治水管水能力持续提升,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稳步提升。三岛主海塘总长约288.1公里,达标率46%。共有河湖16285条(个),面积124.59平方公里,河湖水面率达到10.52%。沿江一线水闸38座,总孔径580米;一线排涝泵站7座,总装机80立方米/秒。崇明岛除涝能力达到15-20年一遇,长兴、横沙岛为5-10年一遇。
但是对标新发展理念,崇明区水利发展存在4方面主要问题:一是水安全设施存在短板,海塘、除涝能力尚未达到规划要求,崇明北沿中部区域排水不畅,河湖整治存在土地、动迁矛盾;二是特殊年份水资源存在短缺,如2022年受长江流域气候干旱叠加台风影响,咸潮入侵时间早,围困时间长,三岛淡水资源受到较大影响;三是水生态环境质量需要提升,中小河道水质不稳定,与世界级生态岛标准和群众期盼有差距;四是智慧管理和精细化水平有待增强,行业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极端气候应对水平仍有差距。
(二)科学确定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级生态岛,以提高防洪除涝能力为根本,以提升河湖水质、修复河湖生态为重点,统筹提升水利综合服务功能。至2035年,基本建成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城乡一体、洪涝兼治、安全可靠、水岸生态、人水和谐、管理智慧、具有韧性的现代化水利发展体系,能“防得好洪水、挡得牢潮水、蓄得住雨水、排得出涝水、进得了清水”。
2.具体指标
坚持安全第一、生态优先,突出世界级生态岛发展的特征和要求,从“安全、资源、生态”三个方面明确7项核心指标。
指标类 别 | 序号 | 指标项(单位) | 2020年 | 2025年 | 2035年 | 指 标 属 性 |
安全 | 1 | 河湖水面积(km2) | 120.14 | 128.92 | 148.37 | 约束性 |
2 | 主海塘达标率(%) | 46 | 73 | 100 | 约束性 | |
3 | 骨干(区管)河道整治率(%) | 37.7 | 52 | 85 | 约束性 | |
资源 | 4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市、区、镇级断面)(%) | 67 | 72 | 市区级100 镇级>95 | 预期性 |
生态 | 5 | 河湖水系生态防护比(%) | 65 | 75 | 预期性 | |
6 | 生态清洁小流域覆盖率* | - | 33 | 100 | 预期性 | |
7 | 主要河湖健康程度(市区管河湖) | - | 健康 | 理想状况 | 预期性 |
(三)合理布局水利设施
1.防洪除涝设施体系
以上海市防洪除涝规划和崇明生态岛总体规划为依据,立足崇明三面环江、一面临海的特点,构建由“3环、3片、39干、46闸、11泵”组成的防洪除涝、水资源调度格局,形成“外挡洪潮、内河蓄排、闸泵排涝,蓄以待排”总体格局。
“3环”指沿三岛形成3个环状的主海塘空间布局,建设“安全海塘、生态海塘、景观海塘、人文海塘”。崇明三岛主海塘总长度288.1公里,与江苏28km海塘组成全岛封闭的主海塘防线。规划实施三岛外围15公里滩涂生态修复工程。
“3片”指三岛形成3个水利片,由39条骨干河道、2000支级河道及林水复合,农水复合,以小型湖泊、农田水利、景观廊道等形式的弹性水面组成,河湖水面率不低于10.5%。
骨干河网指崇明区通江达海、发挥重要联系作用的主要河道,其中崇明岛规划“一环28纵”、长兴岛规划“一环一横四纵”、横沙岛规划“一环三横一纵”。规划确定崇明支级河道刚性落图2000条左右。
考虑防汛除涝增加调蓄能力,提升区域水环境生态韧性,以一定规模的养殖水体为本底,规划200个湖泊共计57.81km²。综合考虑林水复合,塘水复合,以小型湖泊、农田水利、景观廊道等形式,规划弹性水体约2.92km²。
规划将北湖纳入崇明整体防汛除涝安全体系考虑,在北湖区域适当增加泵闸,实现与岛内水体可分可合。
“46闸11泵”指崇明区沿长江布置的外围泵闸。规划外围水闸46座(较现状增加8座),水闸总孔径716米(较现状增加136米);规划除涝泵站11座(较现状增加4座),总流量为130立方米/秒(较现状增加50立方米/秒)。
崇明岛片水闸调度常规方式为“南引北排、西水东调”,即南支沿线水闸只引不排,北支沿线水闸只排不引。南支沿线水闸隔天至少一潮引水,北支沿线水闸隔天至少一潮排水。同时研究每日“两引两排”,避免“大引大排”,实行“高水高排”,保证岛内水体总量和自净能力;分期扩建现有涵闸并参与全岛引排水;搭建水闸智慧管理调度平台,对现有水闸进行无人值守改造,辅助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长兴、横沙岛片水闸调度常规方式为“引排有序,合理控制”,保证岛内水体总量和自净能力。
2.水资源保障(咸潮入侵及防范)
崇明用水包括生态、生活、工业、农业四类,常年本地水资源量基本与总用水量一致,加之地处长江口,过境水资源量充沛,总体判断崇明水资源量能满足平常需求。特殊年份受上游来水量减少和连续台风对东海海面咸潮顶托的叠加影响,部分时期水源地取水口氯化物浓度超标,给正常取水造成一定影响。
崇明区市区镇三级河道水质基本优于Ⅲ类,按常水位2.8米计算,河湖槽蓄容量约为9240万立方米,按常水位2.5米计算,河湖槽蓄容量约为7960万立方米,考虑市区镇三级河道水资源保障能力,基本能满足全区用水需求。为确保崇明岛冬季咸潮入侵时期饮水安全,除疏浚现有水源地增加库容外,选择与崇明岛河网可分可合的部分湖泊作为应急供水水源方案,如北湖面积7.36平方公里,库容在1840-2500万立方米,可供崇明90天以上饮用水。
长兴、横沙生活用水由青草沙水库提供,相对安全。长兴、横沙现状河面率较低,加之位于长江口下游,农业用水可能受到咸潮影响。长兴、横沙按规划实施河湖,增加槽蓄容量。横沙岛通过横沙新洲水系互联互通,确保冬季农业用水。
(四)强化水生态水文化建设
规划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历史风貌河流保护,形成一批生态河湖、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示范区域,规划建设4个水利风景区:一是以西沙湿地、明珠湖、崇西水闸、生态景观大堤等设施为核心规划建设崇西水利风景区;二是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北部海塘水闸等设施为核心规划建设崇中水利风景区;三是以崇明东滩湿地公园、中华鲟保护基地等为核心崇东水利风景区;四是以反帝圩泵闸、红星河、横沙东滩水系为核心规划建设横沙水利风景区。规划18个乡镇全覆盖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四、下一步工作
为发挥水务规划体系引领、支撑作用,加快推进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待《水利规划》正式批准后,我局将按照责任分工,抓好落实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加快构建抵御水灾害防线,进一步加快规划河道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进一步强化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提升行业发展综合能力,全力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崇明水务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崇明区水务局
2023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