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崇明/ 历史建筑

中共崇明县委旧址——明强小学

信息来源:崇明档案

发布时间:2022-04-20 16:36

浏览

【字体:

明强小学位于竖新镇南2公里,座落在百年老镇油车桥镇的东市梢。油车桥镇在二十世纪初期,是崇明岛上最大的集镇,号称“金油车桥银堡镇,铜新开河铁浜镇”。十九世纪中期,在镇东头建了一座气宇轩昂的城隍庙,庙区占地有4500平方米,还有4500平方米的后庙场。宣统二年(1910年),在庙内创立了明强小学,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在的明强村委会原来也是明强小学的所在地。校内的大礼堂原是城隍菩萨大殿,殿前的一棵大柏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明强小学虽然在1999年因并入竖新小学而关闭,但在我崇明区历史上曾经是我区中共地下党革命工作时期的县委机关驻地,最大的乡级中心小学,是一座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校。

20220428164331000750.jpg

那么,当时还处于清朝统治期间怎么可能会占庙建校呢?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早已是灰土粪墙一般腐朽的清王朝。其间,各种革命救国、实业救国、崇洋救国、教育救国等等党派、教派风起云涌,唯独“教育救国,实现教育近代化”是各派的共同愿望,也可以说是朝野上下的共同愿望。于是,振兴教育,创办学堂的烽火一下子如燎原之势燃遍全国。各地到处出现“庙产兴学”,“祠堂兴学”、“官府、公署等公产兴学”的办学浪潮,特别是苏浙两地最盛,砸菩萨办学堂的事件到处都有发生。据民国崇明县志记载,从光绪31年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后,至宣统二年(1910年)的5年时间里,仅祟明新建小学就有87所。

明强小学占领城隍庙办学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始的。这城隍庙原来是由宋申章(今竖新镇油桥村会西宅,宋海依的曾祖父)等庙董捐资建造,至宣统二年(1910年),由清末秀才施卧楼(今明强村 618号施楷的祖父)等校董出资,由施金汉、宋彭龄等志士出面与庙董们经过了多次的艰苦协商,最后庙董们同意了在庙内建学堂,但需保留菩萨和和尚。于是,很快便把大殿内的大小菩萨全部搬到大殿东边的二间小屋内。小屋内甚至还接收了堡镇因占庙建校搬过来的关公菩萨等。大殿改成了学校的大礼堂,庙事继续由秀生和尚和他的徒弟石青和尚二人主持,和尚的宿舍也没有变动,仍在大殿西边的一间小屋内。后来,庙事由于受到办学堂的影响,香客们纷纷转向油车桥河南的董家庙去了。庙内香火日趋惨淡,二个和尚难以维持生计,石青和尚便出外云游去了,秀生和尚没过几年也因年老去世了,城隍庙的功能从此也就消失了,完全成了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

初建时的明强小学还完全是庙的模样。这庙的建筑在当时是全县首屈一指的,宽畅的四厢房屋结构,正殿非常高大,用料十分考究,都用珍贵的硬木建成。大殿中间的四根大铜柱是用称谓“超树”的硬木建的,大殿直至现在保存完好。朝西屋是最早改为教室的,现在已被拆除。朝东屋原是学校的厨房和办公室,也曾经是中共地下党时期的县委旧址,现在依然保存完好。朝北厢房的中间有一座比较雄伟的门楼,这建有门楼的庙宇在崇明也是独有的。门楼上面有一排朝南窗户,窗下写有“明强小学”四个红色大字。大门有四扇,中间的两扇大门两旁置青石狮子一对。这石狮子原来共有两对,是一模一样的,一对在南新镇沈探花家门前,一对在沈探花的哥哥家门前。后来沈探花死了沈家家道中落,哥哥就把石狮子卖给了正在建设的城隍庙。学校的大门在平时是不开的,人员出入是从门楼西边的朝北屋后门里走的。院子里栽有银杏二棵,龙柏一棵,罗汉松一棵,古柏一棵。现在,门楼也拆了,石狮子也溜了,院内仅剩大殿前的古柏一棵,约有200年以上的树龄,胸径达45厘米。可惜已向西作70度倾斜状,但长势依然繁茂,2017年区林业部门派人来用钢管作了支撑加以保护。1972年,宋福其校长和姜惠忠、董毓义老师以及村民林志文四人,在原老银杏的位置上新栽了两棵银杏树苗,现已长得十分高大挺拔,特别是朝东屋前那棵胸径已达50厘米。在这年暑假中,这个院子里还打了一口井呢,这是宋福其校长发动了十多个教师,带着劳动车一路颠簸,一路汗水从竖河窑厂拖回来三车小瓦,再请打井师傅用这小瓦盘了一口大井,解决了食堂用水卫生的问题。现在,这口井也被人填没了。原大门正前方有座二米宽的大木桥,横跨在油车桥河(也称黄豪河)上,河边是一排参天大树。现在,这木桥流水早已不见了,这树也被砍伐了,河已被填满了。

那么,这学校为什么起名叫明强小学呢?有什么含义呢?在办校后的二十多年里,校门口门楼下的东墙上一直保留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明德而后新民说礼敦书培后进,下联是:强种才能救国知方有勇为前提。“明强”二字分别取自这副对联的首字。其上联的内容涉及古文《大学》、《礼》、《诗经》,大意是:只有明白了仁、智、礼、义的精义修为,才能推陈出新,涵养出充分的后进;下联中的“强种才能救国”出自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观点,“知方有勇”出自《论语》“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其大意是:强健的身体、丰富的知识是培养青年英勇气概的前提。创校人为了教育救国仅在一个校名、一副对联上,便可见是何等的煞费苦心、愿景高深。

明强小学创建时先设初小,后发展到高小。教的是新书,课程设置有语文、算术、历史、自然、地理、音乐、常识等。一改私塾中教的《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等古文。由于新教育刚推广,课文的版本变化较多。据施楷夫妇两位老人回忆,最早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也是图文并茂的,第一课就一个字:“手”,第二课三个字:“招招手”。后来的语文课本第一课是四个字“人、手、刀、尺”。再后来的语文课本第一课是“羊,小羊老羊。小羊叫:咩咩咩!咩咩咩!”, 第二课是“狗,小狗老狗。小狗叫:汪汪汪!汪汪汪!”

20220428164427085831.png

1938年,日本鬼子侵占崇明后,为了永远霸占中国,让中国人世世代代成为亡国奴,强迫各学校教学生日语。据王秀章老师(油桥村南新120号)回忆,在1945年春的一天下午,他们五年级班正在上自习课,忽然有五个日本鬼子肩上背着三八枪闯进了明强小学。一个鬼子居然还闯进了他们的教室里,把同学们吓了一大跳。那鬼子又从讲台上拿起一段粉笔,在黑板上用日文写上:“中国人は豚です”。同学们已经学过日文了,这几个字的意思一看就懂,鬼子是在骂我们“中国人是猪”。一个个都向鬼子瞪起了愤怒的眼睛,鬼子也就夹起尾巴溜出了教室。

1945年抗战胜利后,明强小学就不再设日语课程,同时发展了初中教育,挂出了一块“兴邦初级中学”的牌匾。班级设在门楼上,由施衣仁老师任班主任,二年后由于人力、财力不济就停办了。与此同时,明强小学也被改名为“六保国民中心小学”。那么,为什么改名为“六保”呢?那时的国民党政府为了“围剿”共产党,将保甲制度由重点“剿匪”区推向全国,对全国农村重新实行封建社会时期的保甲制,十户一甲,十甲一保。而且还发文规定保长兼任保国民兵队队长和保国民学校校长。明强小学编在油桥乡第六保,于是称谓“六保国民中心小学”。但群众口头上仍然称明强小学,保长也没人称他为校长。游击队长宋志贤(今竖新镇油桥村1190号宋天明父亲),抗日战争期间他经常带领队伍驻扎在明强小学,他原来也是个知识渊博的教书先生,只因为了抗战才投笔从戎,对学校依然具有深厚的情感。于是,欣然命笔,为六保国民中心小学写下校歌一首:

三十年前诞生明强,

历史也算悠长,

惜为初小今改中心,

经过多少沧桑。

我们是本乡的文化先驱,

放出那教育的万丈光茫,

发扬民族的正恒气宇,

千秋万岁无疆!

这首正气凛然的校歌,曾激励过油车桥无数莘莘学子去救国救民。当年的学生宋友章(竖新镇明强村1037号),不幸于2017年2月18日逝世,当笔者在2016年11月27日采访他时,81岁高龄的他还能一口气背出这首校歌,而且还激昂地唱了几句,真是至死不忘,可敬可叹!

明强小学刚建立时,正是油车桥镇进入最辉煌的发展时期。是全岛第一大镇,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于是,明强小学也就成了政治、文化中心。

1926年,中共浙江区委特派员陆铁强、俞甫才在油车桥镇发展党员,年底建立油桥支部。1927年11月,崇明县党组织在西沙遭国民党反动派严重破坏之后,党的活动中心即向东转移至油车桥一带。1929年秋,中共崇明县委书记俞保元化名蔡昌(现港西镇排衙大队七生产队),在明强小学秘密主持地下党工作,中共崇明县临时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共县委,机关长驻在明强小学。施季麟(今竖新镇堡西村施伯康祖父)担任县委候补委员,负责党的组织工作。同年12月,在明强小学内开会决定,调整县委领导人员,施季麟任县委委员、组织部长,兼管鲁玙镇以东至陈家镇范围内的工作。并在明强小学举办农民夜校(也称农民讲习所),教农民学文化,通俗地讲述粮户(地主)如何剥削农民,农民为什么穷,为什么要减租,穷人怎样才能翻身的革命道理。同时筹组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警团,还在明强小学的进步教师中发展了党员。1930年4月12日,在海家宅事件中中共崇明县委被国民党袭击遭受重创,明强小学教师中的党组织也遭到破坏,俞保元、施季麟于1930年9月9日,在上海龙华被国民党杀害,明强小学的县委机关也一度停止活动。

还有沈金门老师(今竖新镇竖南村522号沈张飞女士的父亲)是明强小学抗战时期的地下党员。他巧妙地配合县委在油车桥地区和明强小学内开展党的工作,与国民党安插在学校内的爪牙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发展了进步青年匡殿元(今竖新镇油桥村六队匡山父亲)参加地下革命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金门即担任共青团县委书记和县政府要职工作,后调往南京江苏省委党校工作。匡殿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担任新河区教育股长工作。    

1938年,王进、瞿犊成立了崇明县民众抗日自卫总队,简称崇总。整编后下设二个大队,每个大队设三个中队,其中一大队三中队的100多名游击队员由队长宋子贤,指导员舒相领导,经常驻扎在明强小学,并在后操场进行军事训练。油车桥地区的群众性大型集会或文艺演出也都放在明强小学的大礼堂或后操场举行。

所以,明强小学是我区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纪念地。1995年7月,崇明县人民政府授予明强小学铜匾一块。上刻“中共崇明县委机关旧址,1929年秋-1930年4月,崇明县人民政府,一九九五年七月一日”。在这次新的纪念牌颁发之前,那块铜牌一直闪耀在朝东屋的走廊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明强小学也迅速得到了发展。老师们挨村挨户动员大批大龄儿童和适龄儿童就学。由于校舍紧缺,就在油车桥镇中部开设了西分校(旧址在今竖新镇明强村415号 ),也办了20多年。在本校内新砌了教室十多间,使一至六年级的每个年级从1个班发展到2至3个班。

1955年6月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指示》指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必须密切配合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和生产的发展,积极有计划地扫除农村中的文盲,并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明强小学的全体教师早在1952年就积极配合党和政府奔赴农村,肩负起帮助农民扫除文盲的义务工作,还专门成立了以徐思贤老师为主任的社教办公室。1955年开始,明强小学更是组织了少数专业教师和全体教师业余下农村。每天晚上风雨无阻,踏着泥泞小路去为各村、组的青年农民教他们学文化,明强小学为油车桥地区完成上级下达的扫除文盲的任务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4年,原后操场东迁称为东操场,占地5000平方米,并建东校门一座,至今尚存,只是稍有歪斜。1968年,学校开设了中学课程,俗称为戴帽子小学。1978年,在东操场新建教育楼作中学部(现在的明强村会所在地),由顾汉章任中学部校长。1984年,中学部全部并入三烈中学。1999年8月,由于生源减少,明强小学全部并入竖新小学。

至此,明强小学从1910年建校至1999年8月关闭,历时80年,革命前辈赴汤蹈火,莘莘学子为国为民。历任校长共计22名,依次是:施金汉、施文达、张士翘、姚明德、施超、施文俊、毛文石、王则平、施卓云、季楚祥、章文早、王谢堂、沈英、秦楚才、宋佳玉、施泽家、宋福其、龚文俊、顾汉章、徐中亚、陈伟安、张申良。

 

文章来源于心语 ,作者施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