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崇明/ 历史建筑

美轮美奂的崇明学宫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23 13:09

浏览

【字体:

山东曲阜孔庙是我国专门祭祀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庙也因此成为我国历时最久的各封建王朝祀典的礼制庙宇。而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发展,孔庙如今已是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具有东方特色的古代建筑群,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被国内外公认为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因此可以说,曲阜孔庙与全国各地的文庙(学宫)基本上概括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主要优势,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传统古建筑史上占有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

崇明学宫是崇明岛上一处重要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是一组记忆了数百年岁月沧桑的明清建筑群,它从历史的风云际会中走来,凝重而又典雅,古老而又年轻;是一座寄托了一代代知识分子梦想与追求的神圣殿堂,皓首穷经却无怨无悔。崇明学宫凝聚了海岛的人文精神,堪称一首励志的诗,一阙激情的词,一曲高亢的歌,一篇抑扬的赋。

崇明学宫在崇明岛上既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旧时官办的地方学府,由文庙和儒学两个部分组成。现位于县城鳌山路696号,1984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乾隆七年(1742)的《重修崇明学宫碑记》记载:“崇之学宫……有宋迄今历六百余年。”屈指算来,崇明学宫至今已有将近900年的历史。但是,自宋元至明代中叶,崇明诸沙饱受风潮侵袭,沙洲涨坍多变,州、县治城曾被迫五迁六建,崇明学宫也屡建屡圮,随县城多次迁徙。今日位置上的崇明学宫是在明天启二年(1622),由知县唐世涵建于城壕外东南隅,初基地为2.25亩,后扩张为西长138.4米,东长142.4米,南北宽76.8米。据统计,自明天启二年至清同治八年(1622—1869),在这247年的时间中,崇明学宫内的古建筑因“潮汐之冲坍,风雨之剥蚀”,先后修建达14次之多。光绪十七年(1891),崇明筑南门海塘护坡工程后,由于有效地控制了海潮的侵袭,风潮雷雨不再成为威胁县城的安全和损毁学宫建筑的主要大患。

光绪版《崇明县志·学宫图》描绘了其时崇明学宫的人文盛景:崇明学宫前有东西牌坊、万仞宫墙、文昌宫及魁星阁等;东为儒学,共五重,自南至北依次有儒学署大门、仪门及书斗公所、明伦堂、学海堂、后楼及东西两厢;中轴线是孔庙建筑,共五重,自南至北依次有棂星门、登云桥、泮池、东西官厅、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东西两庑、尊经阁和崇圣祠;西为瀛洲书院,共四重,初建有书院大门,自南至北依次有:忠义孝悌祠、唐赵二公祠、沈忠节公祠和正厅、后殿。至此,崇明学宫规制具备,建筑宏伟,大典闻名,礼乐齐全,舞分文武,凸现“中和”。

1995年以来,崇明学宫又先后进行了三期修复工程,土地面积亦扩大至23.21亩,成为整个上海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孔庙,分批修复了大成殿、东西两庑以及东西牌坊、棂星门、泮池、尊经阁、仪门、儒学大门、明伦堂和崇圣祠等古建筑,并在以大成殿为主体的学宫古建筑内推出了“崇明岛史与古船”、“崇明民俗”等基本陈列。

古往今来,崇明学宫不仅向世人展示出它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选择封建人才的独特功能,让现代人真切地感受到核心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之源;崇明学宫更为今人尽情欣赏中国古典建筑提供了审美空间,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这里,我们不妨对崇明学宫至今仍彰显出的独特审美底蕴作一番巡视。

崇明学宫由纵轴为主、左右对称的三进院落所构成,而这也是各地文庙比较普遍的形制。以中轴线为例,第一进以棂星门、戟门为主,第二进以大成殿为主,第三进以崇圣祠、尊经阁为主。崇明学宫正门前左右两侧有两个高大典雅的牌坊,它们飞檐翘角,肃穆峨冠,装饰精美,精致灵动,两者间距33米,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如同两位栉风沐雨的历史老人,悄然无语,却深情关注着人世间的兴衰荣枯。东边的牌坊上镌刻着“德配天地”和“朝宗”,西边的牌坊上镌刻着“道冠古今”和“学海”,意思是孔子学说与儒家思想是古今最高的,道德思想等同于天地。

学宫中轴线上的第一道大门为棂星门,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中门宽3.35米,东西两边另外还有两扇门,门宽皆为2.3米,门楣上的三个石柱雕刻着精美圆润的云龙纹图案,生动传神,高耸直上。学宫以棂星门为正门,意思是指尊孔如同尊天。跨入棂星门,映入眼帘的是呈半月形的泮池,单洞拱形石桥横跨其上,名为“登云桥”,意指读书能高登云端,飞黄腾达。登云桥外观古朴,造型精巧,桥栏上蹲着四只活泼可爱的小石狮。相传古时候,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官员的率领下,从棂星门入孔庙,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至圣先师”孔子,然后至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入泮”。踱步于登云桥上,其左右建筑为东西官厅,它们是古时官员休息的地方。而举首向内望去,正中的是厚重的戟门(又名大成门),它是学宫中轴线线上第二道大门,其东侧为名宦祠,西侧为乡贤祠,以前专列历代对崇明有过功绩的官员或出自本县的名士的牌位。

大成殿是学宫的主体建筑,得名于《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大成殿高大雄伟,面阔五开间21.3米,进深三间17.3米,高15.3米,原是祭祠孔子的场所,始建于康熙初年。崇明学宫与明清时期全国县级以上规模的文庙一样,大体上遵循固定的形制,其主体建筑大成殿在结构上采用抬梁式的形制,规整雄伟,重檐庑殿式歇山顶,雕栏画栋,绘以丹青,砌以文石,屋顶巍然高耸,檐部翼角反翘,梁上饰如意斗拱。所谓抬梁式,是指主体建筑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而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殿内4根粗大柱子组成抬梁式木架构,承托双层木质雕花斗拱托承的栋梁和檐口,富有清代建筑风格,并且保留了明代的特色。而正门前8根朱红色的门柱,像擎天柱撑起巨大的双层屋顶,蓝底金字的“大成殿”匾额悬挂于上下屋檐之间,与粉白色的墙面、灰黑色的小瓦屋面,冷暖色彩对比鲜明,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格外鲜亮夺目,尤给人以崇高之感。

大成殿东西两边的古建筑是东庑和西庑,原是专列孔子的弟子和历代儒家学者牌位的地方,背后东侧是崇圣祠,原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西侧是尊经阁,原为库藏儒学经典著作的地方。学宫东轴上则有儒学大门、仪门、碑廊、明伦堂等古建筑,或玲珑别致,或华丽高雅,别具风格,风骚各领。其中,儒学署的主体建筑明伦堂,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是古代庠生诵经吟文、沟通交流、聚会研学之地,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殿堂,是“修生养性怡情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摇篮。现面宽20.6米,进深12.7米,高10.5米。

岁月嬗变,人世兴衰。崇明学宫因饱经沧桑、留驻年轮而出类拔萃;因崇儒重道、尚文重教而汇聚人文。崇明学宫的美轮美奂,是历史和文化的悉心守护;崇明学宫的庄庙瑰丽,是崇明岛人文的传承弘扬。如今,修复一新的崇明学宫内,明清古建筑群气势恢宏,巍峨轩敞,规模壮阔,以崭新的面貌、全新的内容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真正成为崇明岛上一个集文化、展示、旅游于一体的宣传窗口,成为游客了解历史、观赏艺术的文化殿堂和学习休闲的高雅场所,并充分发挥出了明清古建筑群特有的教育功能。而前往观瞻,既可神思宇宙天地,敬慕万世师表;又可追溯源流,浸润道德文章。倘佯其间,令人驻足流连。

崇明学宫曾历史性地凝聚了海岛人文,成为朗朗乾坤下一股永存的浩气,在崇明新的腾飞中,必将勃发出新的人文创造力,是后来者永驻于心的精神家园。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