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服务方显“美丽”!这位银发先锋说党员责任没有退休时
在城桥镇的社区广场上,总能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古稀老人,手持讲义夹与居民们亲切交谈。她就是周美丽,原崇明县建委党委书记,退休后以城桥镇桑榆讲师团团长和社区志愿者的双重身份,继续在基层治理一线发光发热。
十余年来,她用近400场宣讲将党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以1200多小时的志愿服务化解邻里矛盾,被老百姓亲切称为“传播党声的宣讲员”和“贴心暖心的老舅妈”。
从机关到社区:角色转变初心不改
2005年,周美丽从崇明县建委党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本可以安享晚年的她,却选择了一条继续服务人民的道路。“工作可以退休,但党员的责任永远不会退休。”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这份执着,让她在退休后的二十年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
从机关干部到社区志愿者,周美丽完成了人生角色的华丽转身。她深知,要想在社区工作中有所作为,就必须俯下身子,真正融入群众。于是,她开始学习用平实的语言说话,用接地气的方式做事,逐渐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和喜爱。“以前在机关是‘坐等上门’,现在是‘主动敲门’,虽然工作方式变了,但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未变。”周美丽如是说。
深耕宣讲一线: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城桥镇桑榆讲师团团长,周美丽始终活跃在宣讲一线。以往的工作经验告诉她,理论宣讲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理论宣讲也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到行动中。为此,周美丽经常深入社区走访,了解大家的实际需求,把党的政策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在走访过程中,周美丽发现很多居民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于是,她创新宣讲方式,把政策解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清楚“为什么”,又说明白“怎么做”,真正让理论落地生根。这种“理论+实践”的工作方法,让她的宣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最近,周美丽正忙着筹备关于中央八项规定的宣讲课程。为了把课备得扎实,她像个不知疲倦的“求知者”——电脑屏幕常亮着政策解读网页,书桌上堆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章程》等书籍,茶几上摆着剪贴整齐的《人民日报》评论版,背包里还揣着图书馆借来的《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家人打趣她:“周书记,您这架势像要考博士!”她笑着说:“政策宣讲容不得半点马虎,得把每个细节都吃透了。”
二十多本笔记本整整齐齐码在书柜里,每本都标注着日期和主题。翻开其中一本,只见红蓝笔迹交织:黑色是原文摘录,蓝色是案例分析,红色是试讲时发现的问题。“这个‘厉行勤俭节约’的表述,要再找三个生活化案例。”她指着笔记自言自语。
宣讲那天,社区活动室挤满了老党员和居民。周美丽没急着讲大道理,先从茶杯里飘出的热气说起:“大家看这杯茶,要是每天剩半杯,十天就是五杯,一年就是一百多杯,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积少成多吗?”台下几位大爷频频点头。她话锋一转:“中央八项规定最后一条说的‘厉行勤俭节约’,就跟这茶水一个道理。大家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国家发展更要杜绝浪费。”
“周书记,您说得在理!”坐在第一排的顾阿姨突然举手,“我回去就把这道理讲给孙子听,让他别剩饭!”旁边王大爷也凑过来:“对!我们老百姓也要当监督员,发现浪费现象就劝一劝。”周美丽眼睛亮起来:“这就是常说的‘群众路线’呀!政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靠每个人把‘小道理’汇成‘大共识’。”
散场时,几位居民围着周美丽不肯走。她从包里掏出个小本子,认真记下大家提到的“婚宴铺张”“公款吃喝”等具体问题。“请大家放心,下次宣讲我就把这些案例编成故事讲。”所谓“把政策讲进心坎里”,不过是把“大道理”拆成“小碎片”,再拼成每个人都能触碰的温暖画面。
化身“老舅妈”:真情调解暖人心
除了是一名优秀的宣讲员外,周美丽还是社区里知名的“老舅妈”。她善于调解各类矛盾,经常到小区、广场等村居民聚集地,主动与村居民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
一年盛夏,西泯沟社区上下楼的住户因排水管道问题爆发激烈争执。五楼住户擅自将厕所排水管改道,导致污水直接排放到四楼卧室上方,严重影响四楼居民生活。物业多次介入调解,但双方始终互不相让。
“我这也是没办法!”五楼住户王先生急得直拍大腿,“老管道三天两头堵,我总不能天天请工人来通吧?”四楼施阿姨攥着滴水的毛巾眼眶发红:“你倒是方便了,我家天花板渗水成这样,每天听着滴答声睡觉,这日子怎么过?”
傍晚时分,得知情况的周美丽联合物业、居委会工作人员上门调解。她先安抚双方情绪:“远亲不如近邻,大家坐下来慢慢说。”随后翻开《民法典》指明条款:“根据第二百八十八条,不动产权利人应当为相邻权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便利。但擅自改道确实违反规定,我们得找个两全办法。”
“小王,你看这样如何?”周美丽取出设计图纸,“在楼道加装横向排水管,既避免污水直排,又减少对五楼的影响。”她指着图纸上的技术参数解释道:“这个方案符合建筑规范,施工周期三天。”
经过两小时沟通,王先生挠头道歉:“是我考虑不周,愿意配合整改。”施阿姨也松口道:“只要解决问题,我们愿意协商。”最终双方握手言和,施工队次日便进场施工。
“多亏周书记懂法律又懂技术!”围观邻居纷纷赞叹。周美丽笑着摆手:“社区是大家的家,互相体谅才能和和美美。”这场纠纷的圆满解决,让西泯沟社区的夏日多了份温情。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找到利益平衡点。”周美丽总结出“三心工作法”:用公心明断是非,用耐心倾听诉求,用真心促成和解。在她调解的近百起社区矛盾中,90%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桑榆未晚时:银龄先锋践使命
早上7点半,周美丽已出现在社区垃圾分类督导点;上午9点,她带着笔记本走访居民征集建议;下午2点,她在老年大学为老党员进行授课;傍晚时分,她又忙着协调“银龄互助站”的物资配送……
这样的日程表,周美丽已经坚持了十余年。当被问及为何如此忙碌时,她说:“我没有什么爱好,就是喜欢利用空闲看书学习。为村居民做平凡的小事,尽全力当好一名志愿者,这就是我最大的目标。”
“只要还能走得动,就要把正能量传下去。”这位拥有41年党龄的老党员始终秉持“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信念,用20年时光诠释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深刻内涵。
她的故事,是崇明区深化离退休干部党建与社区治理融合的生动缩影,更是新时代老党员践行初心使命的鲜活写照。在生态岛建设的征程中,这位银发先锋正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传递温暖,书写着属于“晚晴”的精彩篇章。
记者:秦浩
编辑:彭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