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别人是我的幸运”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3个月前,宋晓磊完成了一次特殊的生命接力——作为今年崇明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成功捐献174毫升造血干细胞,让一位素不相识的襁褓婴儿重获新生。在捐献过程中,他没有丝毫犹豫,“帮助别人是我的幸运”是他朴实的信念。
在日常生活中,他更是将“热血”刻进了骨子里。在单位,他是同事信赖的“及时雨”,无论是电脑故障还是工作难题,总能见到他主动相助的身影。在朋友眼中,他是可靠的“热心肠”,搬家等一些需要帮助的时刻,他从不推辞。
生命火种点亮希望 热血接力重燃新生
时间回溯到2017年,单位组织青年志愿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宋晓磊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是一名有着十几年党龄的党员,入党时就在思考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宋晓磊说,“党员的先进性就体现在平常时刻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时刻豁得出。”多年来,他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词,坚持参与无偿献血,最终也如愿加入资料库。
事实上,非亲缘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仅为几万至百万分之一,能配对成功的几率很渺茫。每年市红十字会还会打电话和他确认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宋晓磊的回答始终坚定如初。而这一等,就是整整八年。去年12月,宋晓磊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时非常激动,立刻告知了家人。起初,家人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是要“钻骨抽髓”,担心会伤到他的身体。但宋晓磊耐心地向家人解释:“现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其实和献血类似,只需从手臂抽血,由机器分离出干细胞,很安全。”这番话最终打消了家人的顾虑。
捐献前夕,宋晓磊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感谢信。信中透露,受捐患儿的父亲去年刚完成同样的捐献。“这是生命的接力,更是爱的延续。”他在回信中写道,“感谢现代医学让我们相遇,虽素未谋面,但请记住,远方有位叔叔会一直为你的健康祝福。”这份跨越时空的生命联结,正如他所说:“像播下希望的种子,终于等到花开时刻。”
如今,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宋晓磊已回归日常生活,但这段特殊的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温暖的印记。前不久,他还特意向市红十字会询问受捐患儿的恢复情况,当得知那个幼小的生命正在逐渐康复时,他感到无比的欣慰。
工作中的“及时雨” 生活中的“热心侠”
宋晓磊不仅是生命接力者,更是生活多面手。从小爱看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他,总被片中战友间生死相救的情谊深深打动。“那种危急时刻伸出援手的画面,让我特别想成为能帮助别人的人。”怀揣这个想法,他主动报名参加了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系统学习急救技能,并以优异成绩通过考核。如今,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专业技术他都能熟练操作。“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我希望自己能站出来,而不是手足无措。”他说。
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担当,让宋晓磊不仅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更将助人为乐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朋友搬家时,他二话不说赶来帮忙。当其他人对着双门冰箱犯愁时,他弯腰扎马步,一鼓作气就把冰箱背上了肩,稳稳当当地从楼上搬下来,后背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能帮上忙的感觉特别好。”他笑着说,仿佛百斤重物不过是小菜一碟。
生活中的宋晓磊还是个热爱烹饪、乐于分享的美食达人。上初中时,因父母工作繁忙,宋晓磊便自学烹饪。在家人鼓励下,他的手艺越来越好,酸菜鱼、宫保鸡丁、清炒蟹等拿手菜常常做给家人和朋友吃。“看到大家吃得开心,那种满足感无可替代。”同时,他还喜欢研究甜品烘焙,尤其擅长制作戚风蛋糕和黄油曲奇。作为单位团委骨干,他经常主动开设甜品制作讲座,分享烘焙技巧,帮助同事找到烹饪乐趣。“分享经验能让别人少走弯路,这就是价值所在。”宋晓磊认为,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才是最重要的。
在工作中,宋晓磊的热心肠更是有口皆碑。看到同事常因电脑故障等待外包维修,而影响了工作效率,作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出身、持有维修电工高级证书的他,便自学了电脑维修技术,这样就能够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无论是领导、普通同事,还是清洁阿姨、门卫大叔,只要遇到电脑或手机问题,他总是随叫随到。“他就是这样一个温暖的人,总能在别人需要时伸出援手。”同事这样评价他。
无论在什么地方,宋晓磊总能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人,让周围的人感受到温暖。这份热心不仅让他的生活变得充实,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记者:石思嫣
编辑:焦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