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经济新动能,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二届区委十次全会侧记
形势催人,时不我待。唯有发展,只有实干,才是崇明所需,更是人民所盼。区委委员、候补委员以及列席同志们纷纷表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四个放在”,坚持“四个面向”,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创新生态优势价值实现途径,推动全区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崇明绿色发展篇章。
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
上海是“龙头”,起示范引领作用;崇明地处长江入海口,如龙口之“明珠”。为国担当、勇为尖兵,崇明应敢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为科技强国建设、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通过打造世界级现代化造船基地、建设长三角农业硅谷、探索未来产业等举措,已形成生态产业体系雏形。”区委委员、区发展改革委主任陈杰表示,下一步将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以生态优先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在承压前行中培育新质生产力,在绿色转型中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区委委员、上海长兴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忠认为,要围绕“2+3+N”生态产业体系,聚焦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园主战场,通过交大长兴海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目前船海产业在全市占比稳步提升,千亿级集群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将紧扣世界级现代化造船基地目标,强化“科研-产业-应用”协同创新,以制度创新破除发展瓶颈。
“《意见》实事求是,既全面概括、又重点聚焦,增强了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区委委员、城桥镇党委书记董玲娟表示,城桥镇作为崇明的中心城区,勇担使命、干字当头,以务实行动完成《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崇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当下正值盛夏,崇明“夏日经济”很有市场,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因地制宜、挖掘资源,推动城桥镇传统消费场景提质扩容,更好聚拢人气、聚集财气。
持续转化生态优势
崇明是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拥有适合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悠久厚重的乡土文化、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农业农村领域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要抓住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核心引擎。
高标准建设长三角农业硅谷是崇明区响应国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承载着推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重大使命。区委委员、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龚霞表示,将重点布局种源农业、设施农业、生物农业等核心领域,持续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加快重点项目落地,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更多农业科创成果赋能传统农业。
“广袤乡村大有可为。”区委委员、中兴镇党委书记沈利表示,中兴镇聚力打造陈滧公路高科技农业发展带,新引进多个优质农业项目,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如绿岛田园芹菜种植基地,通过订单供应给盒马鲜生等主流经销商,是盒马上海区域最主要的芹菜供应商。未来,要围绕“鲜”这个关键字,持续完善“产、加、运、储、销”链条,提高农产品新鲜度、附加值和竞争力。
“在发展历程中,崇明涌现了许多鲜活的生态故事,要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宣传,持续凝心聚力、引领风尚、提气鼓劲。”区委委员、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精神文明办主任王昊表示,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找准工作的立足点、发力点,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崇明样本”。要持续关注船海产业国之重器、“两条线”上岛等热点信息,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媒体产品。要用好生态资源,加快推动农文体旅融合发展,将文化资源更好转化为经济价值。
依靠人民服务人民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高质量发展贯彻始终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发展要依靠人民,更要回馈人民。”区委委员、建设镇党委书记杨冬卫表示,近年来,建设镇将发展特色产业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通过创新打造多元化“家门口”产业项目,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结合《意见》要求,建设镇将持续培育优势产业集群,通过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经济发展新模式,加快培育经济新动能。
区委委员、长兴镇党委书记苏卫东表示,长兴镇将紧扣城乡融合与产城融合发展主线,协同推进轨道交通22号线、沪渝蓉高铁等重大基建,深化“城中村”改造与和美乡村建设,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让城乡居民共享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同时,以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园为核,推动产业集聚与城镇功能联动升级,通过数智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打造产城空间优化新样板,更好服务本地居民。
“要以人为本,依靠人才驱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区委委员、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旅游局局长倪向东表示,要以“组合拳”式的政策体系,为优秀人才打造“引进来、留下来、强起来”的全周期发展沃土,服务崇明高科技农业、船海产业等重点领域。要不断扩大“朋友圈”,发展利用好“人脉”,吸引招纳更多有志之士,关注、支持、建设崇明,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施昊豪、秦浩
编辑:陆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