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蟹季还有3个月,崇明这里的螃蟹就长到了4两?还有更多你不知道的……
近年来,位于堡镇南海村的惠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持续深耕水产养殖技术,让崇明清水蟹个头更大、品质更优的同时,积极探索大棚养殖、套养罗氏沼虾等新模式,取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入梅以来,炎热天气和连续降雨对水产养殖造成了一定影响。一待雨势稍停,惠康合作社的各个蟹塘上,便不时有工作船穿梭往来,或是投放饵料,或是打捞过剩水草,一派繁忙景象;负责人顾惠康也驾着一艘小船,向水面泼洒某种特殊液体,瓢起瓢落间,周遭空气中带上了些许甜香气息。
“这是我们为调节蟹塘水质特别调制的‘肥水’,对水质调节特别有帮助。”顾惠康告诉记者,连日的雨水让蟹塘底泥泛起、浑浊不清,水体稳定性受到较大影响,不利于虾蟹正常生长,“我们用芽孢杆菌和红糖水混合发酵后,均匀泼洒到塘中,这样能分解掉有机杂质,从而快速改善水质、遏制水体的富营养化趋势。”
持续的低压天气也降低了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对此,惠康合作社通过铺设于塘底的供氧管网,以人工增氧方式确保水生生物正常呼吸作用。此外,为了应对入伏以后的炎热天气和太阳曝晒,合作社巧妙引入浮萍遮蔽部分水面,从而为水产提供躲避阳光的“舒适区”;同一个蟹塘内,一群白鹅自在游弋着,它们是合作社特别聘请的“除萍专家”,专门防止浮萍过度增长危害虾蟹生存。
“水产养殖的‘坑’很多,但我们的对策更丰富。”回堡镇和父亲一起养蟹不过两年半,顾柳滨已经是一位“老江湖”了,“一方面靠自己摸索,不断找资料自学、去省外各产地考察;同时和农业领域的高校院所紧密合作,帮助研究项目落地。”靠着父子俩的钻劲儿,惠康合作社持续深耕水产养殖技术,成功探索出崇明清水蟹和罗氏沼虾、红螯螯虾等的套养模式,单位面积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我们套养的罗氏沼虾投苗时3钱左右,收获时基本有4到5两,排除掉损耗,每亩产值能提升大约2000元。”顾柳滨告诉记者,套养的罗氏沼虾主要以清水蟹残饵为食,能帮助控制养殖污染,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都很突出,“罗氏沼虾肉质紧弹、口感极好,我们周边近10家民宿、饭店都争相预订。目前长途恒温运输方面还有不少挑战,我们正在努力研究解决方案,希望让更多市民吃上鲜活的罗氏沼虾。”
生态套养模式核心在于利用水生生物自身特性,构筑出科学合理、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养殖结构,最大化利用池塘水体空间和饵料。纵观惠康合作社的各个养殖塘,有以清水蟹、普通河虾为主,兼带产出泥鳅的;也有在清水蟹、罗氏沼虾之外,放养鳜鱼控制泥鳅数量的;还有清水蟹套养小龙虾、清水蟹套养甲鱼的……种种探索,都是为了实践出稳定性更强、产出更高的套养模式。
眼下不过6月底,距离崇明清水蟹规模上市还有一整个季度,惠康合作社的不少成蟹就已达到了4两规格。这主要归功于合作社今年首度尝试的大棚温室养殖模式。据了解,大棚水产养殖的主要优势在于养殖周期开始更早,实现扣蟹入塘、换壳时点提前,从而占得市场先机。“相比于同期野外养殖的,大棚养出的蟹要多换1次壳,平均规格领先1两到1两半。”顾柳滨抄起捞网探向塘底,再出水时,网中已挂上了几只张牙舞爪的螃蟹。随手抓起一只,顾柳滨笑道:“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基本能上蒸锅了。”
据了解,今年是惠康合作社以“江海21”良种清水蟹为产品主力的最后一年。在广阔的扣蟹塘中,崇明清水蟹种源新品系“崇明1号”的蟹苗正在茁壮成长。虽然眼下还不到指甲大小,但它们活力更强,长势也更快,预计到明年9月,这一优秀品种将能与市民见面,成为崇明清水蟹的新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