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需要这些“画”
建设镇富安村有个美术馆很火。村里的农民、上学的孩子,陪娃的家长,还有从几十公里外赶来的市民,年龄从6岁到70多岁,都喜欢在这里画画,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原本寂寥的村子热闹起来,原本没多少交集的几代人欢聚一堂。乡村有了新气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经过多年生态岛建设,崇明乡村面貌可谓日新月异,村里水清岸洁,宅前屋后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相映成趣,村里的产业、周边的配套也跟了上来,农民的钱袋子日渐鼓起来;乡村的环境、空间、功能等有了很大提升,有了可见、可闻、可赞的“形”。与此同时,乡村的精神生活仍较为匮乏,特色风貌仍不算出彩,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对外的吸引力仍然不够。因此,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形与魂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
富安村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拿了一辈子锄头的农民来到村里的美术馆,拿起了画笔,庄稼、农具、田野,果蔬、树林、河流,老宅、家什、汽车……平日里见惯的事物跃然纸上,原始而生动,原味又生猛。老百姓对生活的体悟,有了便捷的表达渠道;对好日子的向往,有了直接倾诉的空间。孩子们来到这里,更是如鱼得水。他们的想象力突破时空限制,于乡间驰骋,向未来奔赴。名声在外后,更多人来到这里,随着作品越来越丰富,美术馆的外墙成了作品展示墙,同时也成就了一幅美丽乡村图画,乡村振兴有了“魂”。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厚植文化底蕴,展现当地文化魅力,不但需要平台,更需要创新形式,潜心深耕。比如立足地方特色,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中的时尚元素,用文创产品为乡村“烙印”;比如像富安美术馆这样,引导村民用绘画感知和描绘乡村的美丽,用美育滋养心灵,让人人都能成为“乡村艺术家”,以群众原创作品为乡村增添一份色彩,共同营造诗意栖居的家园,提升崇明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乡村文化源于农耕文化,是农民群众的精神引领。青山映碧水,美景入画来。从“求温饱”到“求生态”,从“奔小康”到“更美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从物质满足逐渐上升到精神追求。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播种更多这样的种子,让它们遍野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