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华镇:党建引领“三色融合” 网格赋能治理升级
绿华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多格合一”,将“绿小华”进网格行动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以“党建红”凝聚核心、以“专业蓝”强化支撑、以“生态绿”彰显特色,通过重塑条块治理模式、打破部门职能壁垒、激活基层共治动能,创新构建“三色融合”网格治理体系,推动组织优势、专业力量、群众参与在网格内深度融合,实现“一格统管、一网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建强“三支队伍” 激活网格活细胞
♦“党建红”聚力领航,党员责任分片包干到格
以南横引河为界,划分南北2个综合网格,排摸梳理网格内的党员,将临时党支部建在格上,成立2个综合网格临时党组织,由党委副书记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吸纳网格内新兴领域党员、“两代表一委员”等党员进入支部。结合“双报到”机制,绘制“党员责任区三维地图”,建立综合网格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每名党员网格内工作覆盖范围、重点点位和责任清单,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网格治理效能。
♦“专业蓝”精准赋能,综治城管力量下沉入格
以“问题导向+需求牵引”,统筹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城运中心、市场监管所、派出所、司法所等专业力量,组建“网格治理联合体”,实现“一支队伍管网格”。每个网格配备3名来自执法、管理、服务条线的副网格长,下沉30余名部门专业骨干,打造“15分钟网格服务圈”,确保网格“接得住、管得好”。专业力量每个工作日驻点网格,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服务”,做深做实网格工作。
♦“生态绿”深耕厚植,“绿小华”志愿服务驻格
创新“网格+志愿服务”模式,以“绿小华”品牌为引领,整合“西沙义警”“‘链’心志愿服务队”等多元力量,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网格治理共同体,打通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志愿者队伍从60人扩展至200余人,覆盖全镇100%网格。“绿小华”志愿者常态化开展河道巡查、垃圾分类督导、环境治理宣传等“微服务”,累计清理河道12公里,整改环境问题80余个。
创新“三项机制” 打通治理微循环
♦“网格吹哨+部门报到”联动机制
以“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为抓手,聚焦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复杂治理难题,通过“问题清单化、责任明晰化、处置协同化”,推动治理资源向网格集聚、服务力量向一线下沉。全面梳理12345热线工单、信访事项、网格巡查发现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形成网格治理问题数据库。结合群众诉求和年度重点工作,确定6大重点攻坚任务,实现精准吹哨、高效报到。截至目前,2个综合网格合计调处矛盾40余个,解决群众诉求11个。
♦“一事一策+协同治理”会商机制
通过问题精准研判、资源高效整合、处置闭环管理,建立疑难问题“一事一策”会商机制,缩短事件响应周期,形成集约化处理单元,切实提升处置效能,确保综合网格顺利运行。针对第二综合网格区域内的丰年河河道,存在未经批准擅自设置地笼网进行非法捕捞的行为,网格长第一时间召集镇农业农村办、综合行政执法队、水务专班等人员,开展网格议事活动,专题会商研处非法捕捞问题,多部门联合迅速采取行动予以遏制和清除。
♦“积分赋能+动态晾晒”激励机制
结合“绿小华振兴先锋”岗位练兵行动,遴选优秀“绿小华”下沉至2个综合网格,将“绿小华”参与网格巡查、环境整治、入户宣传等常规工作纳入基础积分,解决复杂问题、创新治理方法等突出贡献纳入激励积分,获得群众表扬、媒体报道等纳入附加积分。根据积分情况,每月公布积分结果,年度开展“金牌绿小华”评选,并公示优秀案例,鼓励“绿小华”在网格治理中争当“先锋员”。
实现“三效统一” 提升群众获得感
♦“治理效能”提档升级,多格合一实现减负增效
针对河道内违规设置捕鱼设施等问题,镇河长办牵头辖区派出所、综合行政执法队等部门结合季节性大排水,持续开展清理和整治,做到发现一处、整治一处,将收缴的地笼进行集中清理。同时,建立“周巡查、月通报、季考评”机制,开展整治效果“回头看”,河道违规设施复发率下降95%,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生态效益”持续彰显,绿色服务扮靓幸福家园
针对农业生产架设防鸟网线,影响生态鸟类保护的问题,统筹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派出所、市场所、司法所等部门,保持打击非法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行为的高压态势,开展定期巡查、定期清理,严格执法。同时,依托“绿小华”先锋行动项目,定期组织“绿小华”下村居普及候鸟保护知识。截至目前,已开展入户宣传5次,清理各种非法捕鸟网、索套、夹子等捕鸟工具10余件,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社会效果”充分显现,群众满意赢得民生口碑
针对集中居住房屋拆除后产生大量建筑垃圾,未做到及时清运,影响周边环境,导致周边群众存有意见的问题。镇规环办、城建专班、城运专班、综合行政执法队等多部门联合成立建筑垃圾责任专班,通过评估垃圾量、制定分类清运方案、落实第三方专业处置精准施策,动态监管运输轨迹、防控扬尘污染,做到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已完成75%垃圾清运,剩余建筑垃圾将于6月底前清理完毕。通过跨部门协同治理,既解决了环境顽疾,又提升了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