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赋能,激发乡村振兴“软实力”

信息来源:绿华镇

发布时间:2023-05-06 13:57

浏览136

绿华镇绿港村地处崇明岛西南端,东与明珠湖接壤北邻南横引河,南靠西沙湿地,西至崇西水闸。绿港村村域总面积近9000亩,耕地面积占5800亩,其中经济果林面积2500亩,村在册户人数1663人,总户数738户。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力推进,绿港村在镇党委政府确立的“生态为基、三农为本、文化兴镇、旅游强镇”发展战略指引下,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并成功创建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1以“农”强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因地制宜,打造花果绿港

绿港村土地肥沃、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在镇党委领导下,充分挖掘柑橘产业潜力,并不断改进柑橘的品种,大力推广新技术,试点两无化种植,打造自身优势品牌。同时,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抱团发展模式,进行集技术、品牌、管理、销售,信息于一体的柑橘生产体系化建设。发展柑橘产业的同时,也持续优化种植结构,适时引进新品果蔬,构建火龙果、翠冠梨、枇杷等生产基地,完善产业结构,提升农民收入。

提质增效,打造上海蟹港

绿港村在600亩崇明清水蟹养殖基地上,实施生态循环养殖改造,并结合华星村“渔光旅”光伏发电项目,共建近3000亩清水蟹塘,扩大清水蟹养殖规模,培育出的清水蟹个大量足,且膏脂丰满、味道鲜美,母蟹基本都在4两以上,公蟹则普遍超过5两。为不断提升蟹产业影响力,创意推出吉祥物“小甲弟”“蟹港蟹宴”等,成功打造“绿华绿港,上海蟹港”的崇明新地标。

2以“旅”提质,提升乡村造血能力

发挥人才作用,凝聚参与合力

凝聚各部门精英力量,成立景区管委会,负责绿港风情园景区的监督管理、整合域内优质资源、规划全域旅游发展。镇上的青年志愿者们立足自身岗位的同时,投身绿华综合旅游服务,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宣传讲解、景点票务等服务,并通过岗位练兵、“金牌导游”专题培训等多形式、多维度增强青年服务能力,发挥人才支撑引领作用。

发掘区位优势,彰显乡土魅力

绿港村以区级、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抓手,对照“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补位布点,新建绿港村市民公园、综合旅游服务中心、艺术家创作基地、邹市明拳击训练基地等,探索开展亲子游学、文旅体验、生态教育多元化旅游新业态,提升旅游产业能级。通过梳理域内公共服务及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并借助“风情绿华”公众号定期进行点位推介,让游客实现“一键式”畅游绿港。

盘活闲置房产,打造民宿品牌

绿港村利用闲置宅基地“腾笼换鸟”建立“绿港湾·蟹宿”特色民宿集聚区,并构建“村+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村里负责统一流转,租赁给第三方公司集中运营,每栋民宿的年租金可达3—8万元,进一步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同时也辐射带动周边农副产品销售,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3以“文”铸魂,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传承非遗,留住浓浓乡愁

中国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绿港印坊·透明工坊以非遗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将“印糕、印刷、印染、印拓、印章”等“印”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印糕制作,体会舌尖上的乡愁。紧挨着的崇明农耕馆将农耕器具、粮食加工、纺织衣饰、家居生活、传统习俗、乡村工匠等元素汇聚,原汁原味地展现了传统农耕风貌,更将非遗文化传承的信念烙印在每一位游客心中。

文旅结合,释放乘数效应

绿港村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深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没顶美术馆、垦拓纪念馆、蟹文化博物馆等,以艺术点亮乡村,以历史讲述绿华,以文创赋能农产品区域品牌,聚合多业态、营造多场景、带来新机遇。同时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围绕“花香绿廊”设计主旨,以讲述绿华历史与沙船历史为抓手,打造网红打卡点,以“水文化”为乡村振兴涵养发展潜力与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