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美味美景 赋能美好绿港
崇明区绿华镇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这两年旅游发展非常迅猛,不仅打造“绿华绿港、上海蟹港”新地标,形成“水面光伏发电+水下螃蟹养殖+低碳科普旅游”特色复合产业,还打造“长江入海第一镇”“旅居康养小镇”特色乡村IP,实现绿华多旅融合发展模式。
绿港村是绿华镇一个“宝藏村落”,依托绿华旅游“背书”与加持,创建了“夏有荷宴冬吃蟹,秋收柑橘春赏花”的四季之美。在绿港村,我们可以浏览鸟语花香的西沙明珠湖景区,可以驻足观赏别具风韵的荷花博览园和绿港风情园,还可以在宝岛蟹庄、西来农庄、桔香园等特色民宿中一饱口福、静心休憩。
“宝藏村落”里的景区和社区如何打通融合共创的边界?区域内各种旅游资源如何集聚起来为社区赋能?走通携手共进的共同体发展模式成为绿港村旅游发展的增长级。
实践探索,如何绘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画卷?
绿华镇从党建“引领+赋能”上找到突破点,吸纳景区、民宿、农家乐、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共同参与,在绿港村探索打造“村企社”互联互动、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
盘家底:调研出“问题根源”
一切从实际出发。对标高质量社区治理、高质量服务水平的要素指标,一看党群服务站点布局能否完全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二看区域内餐饮、住宿等各类经营主体配合是否足够默契。
绿华镇深入分析研究,摸清绿港村目前共有3个A级景区、1家星级大酒店、2家农业龙头企业、18家民宿(农庄)、15家合作社和6家农家乐。找出这些经营主体呈现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并且各经营主体都是“单打独斗”模式,没有形成“集团作战”的集聚效应。
串载体:党建来“穿针引线”
要把这么多的经营主体串联起来,这就需要党建来“穿针引线”。去年,绿华镇就开始打造绿港湾党建综合体,把村里的所有景区、民宿、农家乐、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综合体,统一打造“绿港湾”这个品牌,通过组队式经营、抱团式发展,扩大绿港湾整个区域的影响力、竞争力。
联合运营
在近一年的积极探索中,成功开拓了“小甲弟餐厅”连锁和“绿港湾·蟹宿”民宿集群运营两大蟹宴蟹宿项目,绿港湾党建综合体也初步形成了“联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常态化运行机制。
携手共进,绿港村的共同体发展模式如何实现?
绿华镇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绿港村积极推进“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为载体,生动实践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绿华模式”。
党建综合体再成立产业发展工作组、党员志愿工作组、景区工作组等若干个专项工作组,由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企业主来牵头,协调经营主体抱团发展。同时,将绿港村、西来农庄和社联会三个党组织组成“固定搭档”,每月高质量开展一期“村企社”党建互动融合活动,搭建社区治理共商共议的平台。
服务阵地再提质
把村里所有的经营主体都用起来,在景区、民宿、农家乐、合作社打造一批党群服务微阵地,提供充电宝借用、咨询等便民服务。绘制1张全域旅游资源图,并设计科普研学、亲子游学、旅居乐学3条精品旅游路线,让游客一目了然。同时,针对创客这个群体,我们还打造社区、校区、园区“三区联动”和青创、军创、乡创“三创融合”的“上海绿华创业园”,让创客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绿华温度。
社区治理再增能
以绿港村第一网络党支部为试点,开发“数智党建”——“村居管家”家庭积分制小程序,通过全过程图片留痕、数字化自动计分的形式进行积分管理,以数字化赋能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引导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活动中来,真正做到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爱、自己管、自己护。绿港村的螃蟹远近闻名,村里有一个规模化清水蟹养殖基地——宝岛蟹庄,我们将在绿港村形成“清水蟹一站享”的特色餐饮产业链,采用统一供应崇明清水蟹食材、统一进行蟹宴餐饮培训,对通过品控、认证的餐饮住宿单位授牌“小甲弟餐厅”,保证来绿港村的游客吃到的都是正宗“绿华户口”清水蟹,立志打造“绿华绿港,上海蟹港”IP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