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获奖作品】食色性也

信息来源:绿华镇

发布时间:2023-02-14 08:50

浏览278

2022年3月到6月期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农家书屋办公室在本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区开展了2021上海“农家书香”征文活动。我镇选送的《食色性也》荣获年度主题阅读作品奖,并入选《耕读新曲:2021上海“农家书香”征文选辑》一书。

相较于历史书写者通常采取的宏大叙事,《饕餮之欲:当代中国的食与色》这本书所谈及的世俗生活介入的层面更琐碎、更底层化,但也因此更真实、更大众化。正如书中序言所述,任何一种向平凡的回归都需要重新思考历史和经验,日常生活实践平静如水,却能使“百家争鸣”。因此,对日常生活进行评论能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最看重的价值与生存时空的具体形式之间的关系。捧起这本书,似乎把我带回到了那段历史,在我的头脑中构建起了不同以往的印象和兴趣。

今天,我们谈到孟子的“食色、性也”觉得理所应当,但是在那样极度饥饿的“大锅饭”年代,食色欲望的张扬是被排斥的。当集体主义逐渐褪去,注重个人与追求自由开始成为时代的呼声,饕餮的欲望也开始成为了一种看似合理的选择。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像是不真实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那时的人们在饥荒中享受着某种满足和虚幻的快乐。相比他们,如今我们虽然在观念等各方面相差甚远,却有着相近的欲望,正如我们依然不能放弃追求那种源于身体的自然的欲望。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时代环境总是规制着人们选择追求什么,因此,从不同的世俗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与政治话语的勾连,比如吃成为一种政治实践。

作者正是呈现了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国,考察了“食与色”观念与实践的变迁,从而展示世俗生活如何顺应一个国家的政治。“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苦行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冲突、演变,构成了当时中国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基本内涵。”

全书整体上是一种隐喻,用中医理论隐喻当代中国社会。它透露出一个久居中国的美国人对于中国的感受,也充满了不少奇思妙想,尤其是对于吃、中医、政治之间关系的论述比较鲜活有趣。从行文思路和写作手法看,正是书名中“饕餮之欲”所指,从“欲”也即“食色,性也”入手,通过从这两种有着自然特性的“食”和“色”两方面,审视了当代中国人欲望的变迁,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快乐”的政治和历史本质,比如对饥饿的记忆到几十年后国内餐桌上的美食、从传统中药的香气到中医实践的记录、对集体身份的颂赞到对个人经历的关注等等。作者综合运用了人类学、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方法,尝试性地描述了改革时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和医学的表面现象,努力捕捉身体和欲望层面的某个历史瞬间,把身体的人类学研究与对人的话语和实践活动的人类学研究结合起来在方法论上进行创新。

令我意外的是,作者不仅运用了她的田野调查报告,还对那些可以作为民族志文本素材,诸如通俗小说、电影、广告、医学典籍、大众健康指南、评论文章以及其他媒体产物,都将其风格界限进行扩增和模糊化,从这些日常生活资料和各种世俗生活细节中,寻找其中的个体差异和共同的世俗幻想。在那样高度艰难的岁月里,“画饼充饥”虽然不能填饱肚子,但确实可以帮助人们熬过这漫漫长夜。与饥饿的苦难混合在一起的是活下去的希望,对美食的念想,和可以成为一种政治叙事的食物。食物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营养和快乐,也记载了国家的一段历史。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我觉得之所以饮食能与政治勾连,是因为饮食状况能一定程度代表百姓的生活状况,而不同的饮食也能客观反映出不同的阶层以及一些社会关系,同时不能忽略的是,政治环境对于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包括欲望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限制作用。

总的来说,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通过精彩的文本分析与叙事,让我看到了话语和实践如何在身体这一场所相互交织。让我从食与色中,从日常的世俗生活中,看到了政治的身影,看到了背后的关联,也对这几十年的历史和不同年代的人们的真实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也让我见识到了原来人类学可以做得这么有趣、好玩、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