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三量聚变” 托起老人“稳稳幸福”

信息来源:新村乡

发布时间:2023-09-15 09:06

浏览

近年来,新村乡坚持党建引领“三量聚变”,聚焦劳动力输出型乡镇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现状,强化顶层设计、聚合服务资源、优化政策保障,切实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1.jpg

新村乡将强化党建引领、优化顶层设计、深化机制改革作为加强和改进为老服务的“压舱石”,推动资源整合、职能融合、力量聚合。

一是打造网格化养老服务圈。新村乡依托党建“叶脉工程”,将全乡6个村114个村民小组划分成22个微网格,同时建立22个微网格党群服务点,将区乡两级部门的养老资源下沉至党群服务点,发挥生活服务、医疗服务、精神服务、娱乐服务等多方面作用,构建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二是组建“第二组长”先锋队。目前新村乡不仅居住的村民老龄化严重,村民小组长老龄化也同样突出。新村乡党委针对这一情况,选派114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担任村民小组的“第二组长”和微网格“第二网格长”,每周至少开展一次走访关怀,重点关注独居老人、孤寡老人,收集民情民意,形成问题、需求、赋能、服务四份清单,当好为老服务“勤务员”。

三是形成为民服务民情图。通过“地毯式”入户走访,掌握独居、困难老人现状和需求,形成“一户一档、一组一册”的民情档案,形成燃气安全检查、更新老旧软管、检查电线线路、代配药、福利政策宣传等服务项目,为实现精准帮扶提供基础信息。

新村乡通过整合资源力量、丰富为老服务等举措推动活动进网、服务入户,把基层一线变成为老服务的“前哨”。

一是资源下沉品质养老。新村乡依托“三益邻”党群服务点,发挥“双联系、双结对”优势资源,聚合区乡两级职能部门力量,梳理形成每月活动清单,组织开展义诊、健康讲座、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营造互帮互助“朋友圈”。比如市级文艺配送资源,我们直接配送到网格党群服务点上,方便老年人就近观看。同时依托微网格党群服务点平台,逢年过节邀请辖区内的独居老人、孤寡老人一起过节,欢聚一堂、互帮互助,让他们过节有地方去、孤独有人陪、倾诉有人听。

二是“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新村乡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依托乡村治理“积分制”工作,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开展社区邻里服务、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项目,让活力老年人与高龄独居老年人结对子互帮助。同时整合新村养老资源,选取一些受众广、可传承的兑换项目,跑好互助养老这场“接力赛”,逐步实现老年群体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三是服务团队协助养老。建立养老顾问团队。目前已招募党员骨干、党群服务点负责人等基层骨干力量15人。依托“第二组长”队伍组建流动顾问团队,为辖区内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咨询、代跑腿、代办业务等服务。

新村乡聚焦新发展、新变化、新需求,把优化为老服务作为基层党建的主题主线,特别在政策保障方面聚势引能、谋篇破题。

一是推行“智慧养老”关爱项目。编制新村幸福养老一本通,聚焦智能参与守安全,积极探索“智慧助老一键通”项目,为独居老人守护安全。通过探索安装智能设备,提供应急呼叫、语音提醒等功能,逐步探索将设备信息纳入“一网通管”平台,提升为老服务能效。

二是推行“一袋米”高龄老人关爱项目。结合稻米文化小镇建设,为让曾经参与新村围垦的老人们共享建设成果,新村乡党委每季度为70周岁老人赠送新村大米两袋。通过“第二组长”与高龄老人结对,每季度主动上门走访送米,听取收集相关意见建议促进新村养老事业蓬勃发展。

三是推行为老服务助餐项目。新村乡自实现为老服务送餐全覆盖以来,不断优化服务模式,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同时优化菜单,在老人餐盒上动脑筋、下功夫,探索“无糖菜单”、“节日菜单”、“怀旧菜单”等项目,讲好新村老人“舌尖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