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组长”点燃乡村治理“新引擎”
新村乡党委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路径新举措,建立“第二组长”制度,有效推动乡、村、组三级联动,为“稻香、业兴、村美、民乐”的稻米文化小镇建设聚力赋能。
顶层设计“搭台子” 疏通治理毛细血管
织密“工作网”。成立12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由一名乡班子成员牵头,全覆盖联系全乡行政村及企业、“两新”组织、“六小”行业、农业合作社等单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小单元,选派114名机关事业干部担任村民小组“第二组长”,27名机关事业干部担任行业、单位“第二组长”。明确“责任岗”。明确“第二组长”五大员职责,即社区建设的“指导员”,协助推进乡党委政府重点工作;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开展民生惠农政策等宣传;社情民意的“调研员”,深入下沉走访了解群众需求;为民服务的“勤务员”,联系至少一户困难群众,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及时排查化解组内问题隐患,协助处置突发事件。画好“民情图”。在“周四民情恳谈”机制的基础上,实行班子成员插村(行业或单位)督导、“第二组长”插队(行业或单位)联系机制,即班子成员每月至少列席一次所联系单位的重要会议,研究解决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疫情防控等问题,“第二组长”每周至少开展一次走访调研,切实串起党群连心线。
下沉服务“扎根子”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闭环处置”有保障。结合“三走三听”大走访调研、“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工作,组织“第二组长”进组入户排摸潜在问题。建立“走访—登记—上报—办结—反馈”闭环管理机制,对于易处置问题,就地解决诉求,对于重难点问题,依托乡党委主要领导每双月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今年以来,共收集问题182件,目前已经解决178件。“专业本领”来护航。充分发挥“第二组长”的专业特长,在农业生产、人居环境等方面解难题、做实事,彰显“智囊”作用。比如,针对稻飞虱幼虫量较高的问题,来自镇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第二组长”发挥自身水稻遗传学专业优势,帮助农户打赢“虫口夺粮”攻坚战。针对垃圾分类群众配合度不高的情况,乡生态保护和市容环境事务所派出的“第二组长”凭借丰富经验,帮助新乐村重新规划投放点位,让因投放点过远导致的垃圾分类难问题迎刃而解。针对垃圾分类群众配合度不高的情况,乡生态保护和市容环境事务所派出的“第二组长”凭借丰富经验,帮助新浜村重新规划投放点位,让因投放点过远导致的垃圾分类难问题迎刃而解。“群策群力”多帮手。搭建“第二组长”横向交流平台集聚智慧,共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达到“一人当组长,全乡来帮忙”的效果。比如,针对3户村民土地长期闲置的情况,新卫村第一村民小组“第二组长”邀请来自镇农办、事业办等部门的“第二组长”共商对策,创新性提出“三步走”工作法,将闲置土地充分利用起来。
立足长远“树牌子” 推动项目走深走实
强能力,培育“职业选手”。以开展“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行动”为抓手,定期组织“第二组长”开展集中轮训和外出学习调研。同时,安排“第二组长”与优秀党组织书记签订带教协议,确保将“第二组长”领入门、带上路,成为关键时刻顶得上、干得好的中坚力量。比如,面对新国村“两委”干部因疫情防控需要被隔离的突发情况,22名“第二组长”及时“接棒”,组建临时班子,顺利组织全员核酸筛查和疫情处置工作。转理念,引领“家园共建”。在筑牢“工作在单位、志愿在社区”理念的基础上,引导“第二组长”深度参与乡村治理积分制工作,与党员骨干、轮值村民组建评议小组,开展标准宣传、督查评议、打分公示、异议解释等,以“关爱、传递、带动”的方式鼓励村民联合联动,推动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乡村治理格局。重管理,实现“常态长效”。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不定期下发工作提示,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压茬推进。建立“第二组长”例会制度,定期总结阶段工作,并将“第二组长”社区表现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作为干部培养选拔和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对表现突出的“第二组长”,优先给予评优评先、优先列为入党培养对象,营造敢闯敢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