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沿镇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信息来源:港沿镇

发布时间:2023-11-14 19:36

浏览

在粮食收获的时节,正值第二批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之时,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镇班子领导深入稻田生产一线,走访水稻种植大户调研粮食从种植、烘干、仓储到大米加工销售各环节生产情况,问需求计于民。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港沿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千方百计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全力促进粮食丰收。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粮食生产。成立港沿镇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粮食安全工作会议,讨论部署粮食安全工作,明确粮食安全工作年度工作要点,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耕地保护,严格土地用途管控和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组织行政村、部门开展两轮大棚房、设施农用地用途管控排查,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守牢全镇耕地面积4.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3.81万亩红线。推进耕地养护,开展水稻秸秆还田、秋播绿肥种植和土地深翻,保护耕地质量。

微信图片_20231114192912.jpg

二、积极推广应用水稻优质良种,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100%。2023年,全镇23500亩稻田,种植南粳46、申优28、花优14、崇尚2022、银香38等优质良种水稻,落实粮食补贴政策,提高种农户粮积极性,稳住粮食生产面积,守好“粮袋子”。

微信图片_20231114192919.jpg

三、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现代化生产能力。以农业机械化作业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企业”模式,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耕种成本,有效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服务港沿镇区以及周边乡镇稻田面积从2万亩扩大提升到6万亩,水稻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实现服务链条向耕种管收、产地烘干、产后加工等“一条龙”农机作业服务延伸,服务范围向农资统购、技术示范、咨询培训、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拓展,有效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微信图片_20231114193017.jpg

四、加强主体培育,引领水稻绿色种植。以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基地创建为抓手,开展农业生产绿色防控技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培训,宣传绿色补贴农药使用方法和禁限用农药,将稻田养草灭草、杂草综合防治、水稻绿色栽培技术等宣传到户。今年6家优质主体参与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点创建,引领示范水稻生态绿色种植,助力农业三品建设。

微信图片_20231114193021.jpg

五、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现代新农业,提升粮食保障能力。针对存在粮食烘干、碾米设备、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不能够满足需求,先后扶持齐茂粮食专业合作社实施10000吨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粮食烘干塔辅助设备建设项目、日加工150吨精制低温大米生产线改造项目等,打造以齐茂粮食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稻米产业链。今年新增加烘干设备6台,每天可以增加稻谷烘干能力180吨,新增收割机19台、大疆无人机9台,有效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建设完成,港沿镇以齐茂粮食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稻米产业链初具雏形。同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做好农田灌排设施等改造及建设。

六、坚持绿色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以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抓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生产与稳产保供。守牢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4000亩左右,推进绿色农产品认证工作,认证率达96.8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稳定和调优粮食生产的同时调优产品结构,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从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促进农业供求在较高的水平实现平衡,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下阶段,港沿镇将全力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稳步推进“三秋”工作,计划11月底前完成镇域内所有水稻秋收工作,引导水稻种植户推进绿肥种植和土地深翻,养护耕地质量,做好粮食安全生产服务工作,全力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