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桃源蹊径,树文明乡风!堡镇这个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堡镇桃源村地处崇明岛的中部南沿,南滨长江,紧邻镇区,面积5.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862人,党员207名,分37个村民小组,设6个党群微网格。近年来,以打造“桃花蹊”党建品牌,促进文明创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在获评“全国文明村”之前,已获评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科普示范村、市级妇女之家示范点、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是堡镇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学思想、育乡风,
以“内涵美”培育文明之根深入民心
在思想引领与乡风文明培育上,桃源村深耕“内涵美”,推动文明理念落地生根。村委干部、党员带头学习先进思想,同时以接地气的方式开展送学活动。依托挖掘的红色资源,建成“姚鼐同志纪念馆”,展现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并打造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廉洁文化示范基地。馆内“勤廉并行共推乡村振兴宣传栏”设廉政课堂、警示专栏等。开馆三年多,线上线下服务超3500人次,丰富的教育活动让文明理念浸润村民心田 。
桃源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实践,厚植乡风文明内涵。每月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事迹,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营造见贤思齐氛围;强化文明实践站点与志愿服务站功能,组建9支志愿队伍,年均服务超300小时,助力文明倡导、健康科普等工作,志愿站获评区级先进集体。同时,紧扣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展慰问帮扶、文艺表演等“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传承孝老爱亲等传统文化 。
壮产业、促宜居,
以“生态美”培育文明之花长久盛开
在发展壮大产业和建设宜居环境方面,桃源村坚持用“生态美”着力推动文明之花“绽放盛开”。桃源村立足乡土,以产业促增收。农业上,严守耕地红线,发展526亩高标准菜田,升级锦英菜田打造机械化产销基地,预计年产蔬菜 1794.68吨,同时构建 “互联网+三农” 模式。农旅融合方面,以“水岸桃花源” 为核心,发展星级民宿,建成1家市级农庄、1家5星级民宿。桃源村以 “美在生态” 推进宜居建设。借乡村振兴契机,规划村庄,硬化道路、绿化村庄、美化庭院,推进渔光互补与光伏项目落地,2020 年获评市级美丽乡村;落实民心工程,聚焦 “一老一小一残”,完成适老化改造、开展送餐服务;严守生态红线,疏浚 75 条河道,保持 31.9% 林木覆盖率,以常态化整治守护 “桃花源” 风貌 。
善治理、创实效,
以“奉献美”培育文明硕果惠及民生
在完善基层治理和增强创建实效方面,桃源村坚持“奉献美”全面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硕果惠及桃源人民。在基层治理与文明创建中,桃源村以“奉献美”提升群众获得感。通过“法治引领、德治滋润、自治守护”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夯实文明建设根基。法治上,整合6项法律服务资源,金晔警务室作为区级十佳示范,30年扎根乡村的金晔警官成为平安建设标杆;德治汇聚产业能人、老教授、文艺工作者等各方力量,共促乡村发展;自治深化“桃花蹊”党建品牌,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桃源村深化“富有所仗、困有所保、乐有所享”民生保障,全面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产业上,2024年水稻种植机械化率达99.67%,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万元;养老方面,养老保险全覆盖,提供全方位服务;救助帮扶精准,2023 - 2024年帮扶困难群体并关爱失独家庭,保持零返贫。文化惠民成效显著,文化设施完备,文体活动丰富,“假日学校”获评区级优秀,舞蹈队屡获佳绩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精神文明建设静水流深。过去几年种下的精神文明“点滴”,得到了村民组长、社区党员、产业经营主等自主自愿的“涌泉相报”,这是和谐干群关系的体现,也是潜移默化的文明成果。这些自觉自愿的文明行为先后得到了央视新闻联播和市级媒体新闻坊、新闻晨报等关注和报道。也激励桃源村未来以更大的努力踏实“桃源蹊径”,继续让“文明争先”深入民心,不断让“文明桃源”盛开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