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汇总数据,现就本县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分布情况及素质技能作以下分析。
一、从业人员的分布状况
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9年末,本县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为15.96万人,其中,第二产业10.67万人,占66.9%;第三产业5.29万人,占33.1%。
(一) 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情况
从我县的第二、三产业的单位总量看,制造业的单位总量最大,达2035家,因而吸纳的从业人员数最多,为8.86万人,占55.5%;其次是建筑业,为1.59万人,占10%;批发零售业0.77万人,占4.8 %。三大行业的从业人员占第二、三产业全部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达70.3%。
表1 第二、三产业各行业从业人员及其构成
行 业 |
从业人员数(人) |
比重(%) |
合 计 |
159644 |
100 |
制造业 |
88628 |
55.5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2177 |
1.3 |
建筑业 |
15953 |
10.0 |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
5841 |
3.6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256 |
0.2 |
批发和零售业 |
7699 |
4.8 |
住宿和餐饮业 |
2492 |
1.6 |
房地产业 |
1507 |
0.9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6650 |
4.2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1275 |
0.8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719 |
1.1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4684 |
2.9 |
教育 |
7599 |
4.8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5172 |
3.2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725 |
0.5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7267 |
4.6 |
(二)从业人员的地区分布情况
全县就业人数的地区差异明显。我县18个乡、镇中,从业人员数排名前五位的是城桥镇、长兴镇、竖新镇、堡镇和新河镇,分别为3.99万人、3.38万人、1.22万人、1.15万人和0.86万人,分别占全县数的25.0%、21.2%、7.6%、7.2%和5.4%。
表2 2009年末从业人员的地区分布
地 区 |
从业人员数(人) |
比重(%) |
地 区 |
从业人员数(人) |
比重(%) |
合 计 |
159644 |
100 |
港沿镇 |
6189 |
3.9 |
城桥镇 |
39901 |
25.0 |
中兴镇 |
3978 |
2.5 |
堡 镇 |
11450 |
7.2 |
陈家镇 |
7134 |
4.5 |
新河镇 |
8567 |
5.4 |
绿华镇 |
1071 |
0.7 |
庙 镇 |
6223 |
3.9 |
港西镇 |
4339 |
2.7 |
竖新镇 |
12208 |
7.6 |
建设镇 |
5403 |
3.4 |
向化镇 |
4847 |
3.0 |
新村乡 |
2098 |
1.3 |
三星镇 |
3425 |
2.1 |
新海镇 |
1801 |
1.1 |
东平镇 |
4394 |
2.8 |
长兴镇 |
33796 |
21.2 |
横沙乡 |
2358 |
1.5 |
其 他 |
462 |
0.3 |
(三)从单位登记注册类型看
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向。2009年末,我县国有、集体单位从业人员数为5.57万人,占34.9%;非公经济单位从业人员数为10.39万人,占65.1%。
二、存在问题
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县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都较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
(一)从业人员学历低
全县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为2.74万人,占17.2%;具有高中学历的从业人员为3.31万人,占20.7%;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从业人员为9.91万人,占62.1%。
(二)专业技能人才少
在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37万人,占14.8%。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0.2万人,占1.3%;中级技术职称0.88万人,占5.5%;初级技术职称1.29万人,占8.0%。全县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具有中级工及以上各类技术等级的人员1.03万人,占6.5%,其中,高级技师和高级工0.27万人,占1.7%。
(三)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明显高于第二产业
从学历上看,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为0.87万人,占8.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为1.88万人,占35.5%,比第二产业高27.4个百分点。
从技术职称看,第二产业中,具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的从业人员分别占0.7%、2.5%和6.2%;而第三产业中,三者的占比分别为2.5%、11.5%和11.8%。
从分行业看,高素质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和科研三大行业中,每百人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分别为82.2人、60.4人和57.7人。
三、扩大就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学历、职称、技术等级越高,相对创新能力也会越强,所起的作用也越大。
(一)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是扩大就业的主要出路和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力量,应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而且没有第三产业的强有力支持,第二产业的平衡增长势头将受到金融、技术、流通等多服务环节的阻滞。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产业,如咨询业、信息产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二是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仓储业等,三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公用事业等。
(二)积极拓展制造业发展的新领域,增加就业岗位
一要推广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从根本上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研发和生产体系。二要抓好各类园区整合升级,促进产业合理分工布局。通过整体规划来协调各个园区的基本功能、用地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总体效益最大化,采用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和方式,强化园区的配套服务功能建设。三要加强政府引导,促进地方产业集群。
(三)大力发展私营经济
随着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对扩大就业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构筑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提供中介服务,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管理和经营指导服务等,另一方面,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努力提高民间资本的组织化程度。
(四)强化和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增强从业本领,是增加从业人员有效供给的主要方式。虽然这几年政府加大了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但离现代化产业所需要的产业工人还有一定的距离,故政府和企业在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方面,要继续下大力气。一是县级部门尤其是劳动保障部门要继续大力实施“职工技能培训工程”和“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培训制度,构建组织人事、教育、科技、经贸、劳动等部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二是企业要重视和加强新进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在岗职工的职业技能提升和知识更新。三是通过高技能人才评价认定、职业技能竞赛等途径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使各种层次、各种类型从业人员和技术工人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