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SY0024784891202500066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知识产权-教育
公开主体:
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局
发文字号:
沪崇教督〔2025〕2号
成文日期:
2025-03-31
发布日期:
2025-04-25
生效日期:
失效日期: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督导室):
依据《2024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上海市崇明区监测结果综合报告》,崇明区教育局成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整改专门小组,基于监测结果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研究,特制定如下整改方案。
一、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关于数学学习质量与市区差异大、校际差异大
崇明区八年级学生数学平均分区域内校间差异较大,八年级学生平均分校间差异为21.4%,这表明不同学校在数学教学成果上存在较大落差,部分学校的教学质量亟待提升。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课堂教学改革深度不足。部分学校未能有效贯彻“双新”课改理念,仍沿袭应试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传统,未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生态,数字化教学工具应用率低,学情诊断与精准辅导效能不高,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二是部分农村学校教师发展存在短板。由于生源大幅度减少,部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存在超编和结构性缺编并存的现象,教研团队力量薄弱,教研模式单一,缺乏自我提升的动力和意识。三是家庭教育支持薄弱。农村学校的学生受家庭环境影响较大,留守学生、隔代教育现象突出,存在学习监督缺位、方法指导缺失、情感支持缺乏等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亟待提升。
(二)关于学生身体形态正常的比例低
崇明区八年级学生身体形态正常的比例为64.28%,分别低于本市和全国4.5个百分点、8.2个百分点。其中肥胖率为18.4%,分别高于本市和全国3.6个、5.8个百分点,位居本市最高。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肥胖学生缺少健康饮食知识,缺乏良好饮食习惯。学校对健康饮食、合理营养和膳食结构等方面的教育不够深入,学生对如何避免不良饮食习惯、良好体型对促进健康的意义、如何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认知。二是肥胖学生自主锻炼意识淡薄,自我锻炼习惯难以养成。《监测报告》显示,崇明区八年级虽有78.5%的学生能积极参与自主锻炼(每周自主锻炼3次及以上,且每次超过30分钟),但仍有21.5%的学生缺乏锻炼,尤其是超重和肥胖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比较淡薄。社区为学生提供的运动场所、设施以及组织的体育活动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运动需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校外时间养成持续运动的习惯。三是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日常饮食和运动缺乏科学的监督指导。在饮食方面,家长可能不了解营养搭配知识,经常为孩子准备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且不控制孩子的饮食量;在运动方面,家长没有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甚至不支持孩子参与课外运动,认为会耽误学习。
(三)关于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
四、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65.3%、8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2.2个、6.3个百分点,学生视力健康状况严峻。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校外1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校内1小时活动时间大部分能保证,但校外(在家)的1小时活动时间很多家庭不能保证,难以有效预防近视。二是部分学校教室视觉环境建设有待提高。部分学校照明条件不达标,课桌椅老化不能调节,尺寸与学生身高不匹配,影响学生用眼舒适度,三是家校合力有待提升,家长对孩子近视防控的重视度不够。孩子从幼儿起远视储备过早消耗,眼睛长时间近距离注视电子屏幕,极易引起视疲劳,导致视力下降。视力监测异常学生的家长缺乏足够重视和有效干预。四是学生用眼习惯不良,读写姿势不规范。学生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低头弯腰写字情况普遍,增加眼睛负担。
二、整改措施
(一)提升区域数学教学质量
1.以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为引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是实施第四轮“主动·有效”课堂行动。开展“主动·有效”课堂“人人晒课”活动、“学区赛课”活动,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全面掌控进度确保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将各校“主动·有效”课堂推进情况纳入课程与教学考核评价指标,进行专项评估。二是加快教学数字化方式变革。加大推动学校使用“三个助手”教学实践力度,抓住教学数字化转型契机,精准把握学情,优化辅导策略。利用“三个助手”等数字化教学工具,开展每周“知识清单—基础题样本—问题清单—针对性训练”四步教学法,让学生实时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正向反馈提高学习信心。利用AI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提高课堂效率。三是推进基于“学习岛”的小班化教学。推动小规模学校师生评价改革。开展基于“学习岛”的课程与教学转型,立足小班化教学,建立“一生一档案”,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成长计划,跟踪式开展精准教学,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以质量监测与学科建设为牵引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一是构建动态质量监测体系。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明确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等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标准。推行教学常规月检查制度和校长推门听课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定期开展数学学业质量监测,纵向跟踪学校数学学业质量的增值情况,为学校提供精确指导和反馈。二是深入开展教研服务引领工作。借助区域、学区、校本三级教研平台,及时了解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组织分层分类教研活动,建立同类学校教研联合体,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重点关注中小规模学校,组建青年教师团队和骨干教师团队,建立学习共同体,以区课题、项目为抓手开展研究。三是优化数学资源建设。成立区教学资源开发团队,开发适合本地师生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积累“主动・有效”课堂特征的优秀课例、更新数学加油包资源等。加强校本作业的设计和使用,不断优化作业设计质量,提高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实效性。
3.以家校共育协同机制为依托破解家庭教育缺位问题
建立留守儿童精准帮扶机制。为每名留守儿童建立“一人一档”动态成长档案,实施“1+N”导师结对计划,组织数学教师开展学业辅导与心理关怀,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提升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期望。每学期组织家庭教育专题培训,指导农村家庭开展学习监督与习惯培养。
(二)提升学生身体形态正常的比例
1.以落实健康饮食工作为抓手提高问题解决的有效性
一是做好健康饮食的宣传与教育工作。落实健康饮食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数,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每周卫生保健教育时间,采用讲授、交流讨论、讲座报告、健康教育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强化对食物营养成分分析的教育,让学生清楚了解各类食物对身体的影响,从而更科学地选择食物,并通过评价促进学生逐步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以评促教,以评促改,最终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做好学生营养午餐工作。科学制定菜单,确保营养均衡。做好烹饪工作,做到少油少盐,尽量减少油炸等食品的供应。同时,定期对学生营养午餐进行营养分析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菜单,保障学生能摄入充足且合理的营养。
2.以强化学校体育教学为主体突出运动锻炼的重要性
一是优化体育课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增加体育课中针对肥胖学生的专项体能训练内容,例如设置高强度间歇训练环节,包括短时间的快速跳绳、开合跳等运动,提升学生心肺功能和燃脂效率。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小组竞赛、游戏化教学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让肥胖学生在趣味运动中增强锻炼动力。二是合理安排体育课强度与频率。根据学生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对肥胖学生的体育课强度进行分层设计。对于体能较弱的肥胖学生,适当降低运动强度,逐步增加运动量;对于体能较好的学生则安排更高强度的运动项目。三是培养学生运动习惯与技能。在体育课上注重培养学生长期运动的习惯,通过定期组织体育比赛、体育社团活动等,让肥胖学生持续参与运动。加强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如篮球、足球、跳绳、自行车等项目,使学生至少掌握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为课外自主锻炼奠定基础。
3.以培养自我锻炼意识为重点凸显课外锻炼的主动性
鼓励超重和肥胖学生积极参与有氧耐力练习,培养他们自主健身的意识和能力,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锻炼,养成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两小时的习惯,从而促进体型匀称、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和全面发展。加强与社区的合作,推动社区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合运动的场地和设施,协助社区组织各类适合学生的运动活动,如社区青少年运动会等,增加学生校外运动的机会。
4.以深化家校协同联动为关键保障肥胖干预的精准性
一是建立精准干预机制。为肥胖学生建立详细的个人健康“一生一档案”,联合学校体育教师、保健教师、家长以及专业的营养师,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方案内容涵盖饮食计划、运动计划、心理辅导等方面。例如根据学生身体代谢情况制定每日饮食热量摄入标准,结合学生兴趣和体能制定每周运动计划等。二是加强家校沟通与监督。学校和家长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沟通,反馈学生的体重变化、饮食和运动执行情况。家长在家严格监督学生按照干预方案执行,如控制饮食量、督促完成运动任务;学校则在校园内关注学生的运动表现和饮食情况,及时调整干预方案。同时,利用运动监测设备和健康管理软件,实时记录学生的运动数据和饮食情况,便于家校双方掌握学生的健康动态。三是开展家长培训与支持。定期组织针对体重严重超标学生家长的培训活动,邀请专家讲解儿童肥胖的危害、科学的饮食管理方法以及家庭运动指导技巧等知识。建立家长互助小组,分享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互相鼓励和支持,共同帮助孩子控制体重。
5.以开展常态监督调研为核心发挥自我监控的自觉性
加强常态化的监督,积极探索和构建身体形态的评估机制和监督方法,引导学校自觉开展自我监控。特别是针对超重和肥胖率较高的学校,采用督导监督、家校联合监督等多种机制,指导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落实健康饮食和自主锻炼的相关要求,有效控制体重,达到身体匀称的目的。将学生肥胖率和视力不良检出率纳入学校考核指标体系,对成效显著的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提炼优秀经验进行辐射展示;对工作不力的学校进行督促整改。
(三)降低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
1.以加强宣传教育为手段增强学生爱眼护眼意识
利用“近视防控宣传月”“爱眼日”等开展系列活动,加强针对学生及家长的健康宣教,每学期邀请眼科专家为学生、家长分别举办至少1次讲座,普及近视成因、预防方法等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爱眼护眼意识和家长对孩子近视防控的重视度。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号、广播、宣传栏等渠道,每月发布视力保护科普内容,强化学生护眼意识。
2.以加强环境优化为基础改善学校视觉基础条件
开展全区学校教室照明设施改造,确保照明符合国家标准。分批为学校更换课桌椅,按学生身高比例调整课桌椅高度,定期更换座位,保证桌椅适配率达100%。指导学生科学使用电子设备,尽可能限制校内电子设备使用时长。
3.以加强户外活动时间为保障预防学生近视发生
严格落实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两小时制度,课间督促学生走出教室活动、远眺;每天两次规范做眼保健操。鼓励学校开发户外特色课程,如自然观察、户外写生等,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机会。
4.以开展医教协同为支撑完善视力监测干预机制
联合区疾控中心开展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干预,规范视力监测流程,完成每学年两次的视力检查及屈光监测,建立详细视力健康档案。对视力异常学生,及时通知家长并提供个性化干预建议,联合家长督促学生改善视力。
三、预期成效
预期通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以下成效:
(一)数学学业质量校际差异减小、总体质量提升
一是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所有数学教师能熟练运用“三个助手”教学工具开展分层教学。二是以质量监测结果为导向,构建“监测-诊断-改进-提升”数学学业质量闭环体系。三是通过家校共育机制与精准教学策略,农村学校数学成绩逐年提升,八年级学生平均分校间差异缩小到15%以内。
(二)学生肥胖率降低、身体形态正常的比例提升
一是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合作机制,力争在两年时间内,肥胖率控制在15%以内。二是通过系统传授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初中生的饮食特点、合理营养和膳食结构等知识与技能,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形成良好身体形态和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自主参与健身活动。
(三)学生护眼意识增强、视力良好率提升
一是学生护眼意识增强,读写姿势正确率达80%以上。二是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长趋势得到遏制,四、八年级视力不良检出率逐年降低1个百分点,逐步恢复至接近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由崇明区教育局局长任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整改任务。教育局基教科、德育科(体卫艺科)、教育学院等部门分工协作、合力推进。
(二)经费保障。落实整改经费保障,重点支持农村学校教学设备更新、教师培训及健康促进项目。
(三)考核评估。将整改成效纳入对学校考核评价的重点内容,定时发布整改进展通报,对工作不力的单位进行约谈。
(四)舆论宣传。广泛宣传整改举措,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义务教育质量的良好氛围。
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局
2025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