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崇明区幼儿园保教工作规范化管理三十条》的通知

信息来源:平台发布

发布时间:2020-03-27 00:00

  • 索引号:

    SY0024784890202000023

  •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教育

  • 公开主体:

    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局

  • 发文字号:

    沪崇教托幼〔2020〕1号

  • 成文日期:

    2020-03-18

  • 发布日期:

    2020-03-27

各幼儿园、教育学院: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崇明区教育局等12部门关于印发<崇明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沪崇教〔2019〕40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崇明区教育局先后下发了《崇明区幼儿园保教工作规范化管理三十条》的试行稿和调整稿,各园在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努力提升园所保教质量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为不断健全区域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保障机制,持续推进园所保教质量的整体提升,最大可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幼有善育的美好期盼,现将《崇明区幼儿园保教工作规范化管理三十条》(第三稿)《崇明区幼儿园保教工作规范化管理评价细则》印发给你们,请各园遵照执行。

区教育督导室、区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研究室要加强对幼儿园落实《崇明区幼儿园保教工作规范化管理三十条》的督查、指导和服务工作。

附件:1.崇明区幼儿园保教工作规范化管理三十条

2.崇明区幼儿园保教工作规范化管理评价细则

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局

2020年3月18日

附件1

崇明区幼儿园保教工作规范化管理三十条

一、科学编制并规范实施课程方案

1.课程实施方案编制完整规范、科学合理。

2.有效实行过程性调整与完善、保障有力。

3.落实检测与评价的功能机制、动态优化。

二、有效制订并严格执行保教工作计划

4.计划种类齐全、要求明确、符合园所实际。

5.对时间、空间的规划布局充分合理,科学有效。

6.执行情况记录与分析及时全面、调整合理。

三、进一步合理运用和拓展开发各类课程资源

7.以园为本,建立与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相匹配的课程资源库。

8.因园而宜,有效落实《崇明区绿色教育主题活动方案集》的使用率。

9.普及推广《崇明区课程优化实施指导手册》,确保均衡有效。

四、优化一日活动的组织实施

10.体现一日活动兼课程的理念,各类基础性课程的组织实施质量均衡。

11.了解并尊重年龄特点,活动组织方式多元,环境与材料支持有力。

12.活动中注重幼儿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关注幼儿多领域经验的获得。

五、加强幼儿园保健工作

13、幼儿园的日常保健工作规范有序。

14、各类信息登记和常规检查记录及时、数据齐全。

15、整合社区、家长资源,探索医教结合新模式。

六、加强幼儿园保育工作

16、幼儿园有切合园情的保育工作操作、检测手册。

17、在全面关心幼儿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关注有特殊需求的幼儿。

18、保教结合的理念得到有机渗透和全面落实。

七、进一步提高幼儿园食品卫生和营养工作水平

19、幼儿园营养工作制度齐全、管理规范。

20、专用设施与从业人员配备齐全、操作规范。

21、合理安排幼儿食谱、满足幼儿的营养需求。

八、加强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

22、重视安全工作,安全管理与安全责任制度齐全。

23、安全防护体系严密,应急措施到位。

24、师生安全意识强,日常教学渗透与演练到位。

九、关注有效衔接、实现平稳过渡

25.倡导科学育儿观,杜绝学科化、小学化倾向。

26.以园为本制订《幼小衔接课程实施方案》,落实无缝衔接。

27.加强与小学、家庭之间的联系,确保平稳过渡。

十、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

28.以园为本,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机制。

29.注重日常监测与阶段评价、自评与他评的有机结合。

30.形成动态的反馈调整机制,体现评价功能。

附件:《崇明区幼儿园保教工作规范化管理评价细则》


附件2

崇明区幼儿园保教工作规范化管理评价细则

一、科学编制并规范实施课程方案

(一)园所课程实施方案编制结构完整、要素齐全,能在落实共性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创生园本化、个性化的实践思考。因园而宜地对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结构比例设置、课程资源开发运用、家园社区共育等进行系列化、园本化设计。

(二)幼儿园课程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合理,能定期开展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研讨活动,有实践指导举措与成效。能广泛听取来自教师、家长、社区、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三)园内形成有效的课程实施情况监测评价机制,评价工具科学、操作流程规范、数据与信息齐全,有月度监测重点,以学期为单位汇总分析课程实施中的经验与问题,每学年度有相应的调整和补充,园所课程实施方案在动态调整中不断趋于完善。

二、有效制订并严格执行保教工作计划

(一)园务保教工作计划制订规范

1.以学期为单位制订园所保教工作计划,计划整体结构包括:指导思想、前情分析(经验与问题)、学期整体目标(阶段性重点)、具体内容与举措(分项工作目标、内容与措施、达成标志、责任人等)、月行事历。

2.计划要体现引领性和发展性。要及时传递最新的学前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法规文件精神,中央、地方和区域的最新工作要求。要体现对区域和园所新三年发展规划的分解落实,前情分析要精炼、阶段目标要精准,内容与举措要指向主流价值、体现方向引领,每学期的计划之间既有衔接又有递进。

3.计划要体现可操作性和可调整性。围绕阶段目标,与各项内容相匹配的路径与举措要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责任到人,对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数量和质量有明确的成效预期。同时,要体现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监测和调整措施。

(二)班务、月周、半日活动计划制订规范

1.班务计划:严格执行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中的制订规范与标准,凸显年龄特点和班级个性。计划主体结构包括:班级整体情况分析、重点关注(特殊需求与个别指导)、优势与不足、学期培养目标、实施途径与策略、家长工作和资源开发、每月保教工作要点提示。

2.月周计划:在分解落实园务、班务计划的基础上填写周(日)计划表,表格建议选用市教研室推荐的样例。周计划表以班级为单位共同商议制订,要突显每周工作的阶段性进度与要求。一周内各类活动内容的安排容量要适宜、指向需全面均衡。生活教育的渗透性与专门性,运动的集体与分散、新授与复习,自主游戏的类型指向,学习活动的高低结构转换与领域均衡等。同时,还需关注基础性课程与特色课程之间的结构配比、分组教学活动的安排、专用活动室等空间资源的利用、家园共育与个别关注。

3.半日活动方案制订:3年内职初教师建议制订详案,方案中需标出各类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要求、措施方法等。生活、运动、学习活动的内容标注教材页码、环境材料、过程方法、指导要点等。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格式规范、结构完整、环节清晰,有关键提问与小结,活动后有反思与调整。各园要依据园内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发展层次,制订相对应的日计划制订标准,提升计划的质量。

(三)园方对教师的各类保教工作计划记录有明确的类目设定、制订标准和要点关注,有详细的解读与提示。以学期为单位,整理汇总教师的各类保教工作计划及过程性反思调整,并能在日常检测和听取教师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性反馈和指导。

三、进一步合理运用和拓展开发各类课程资源

1.园课程领导小组要在系统架构、统筹协调前提下,分工合作、逐步建立与课程实施方案相匹配的课程资源库。资源库需包括:索引目录、体例类别、操作要点、使用建议等。

2.各幼儿园要推进区域特色课程资源《崇明区幼儿园大班绿色教育主题活动方案集》及网上课程支持系统的推广运用,绿色教育共同体成员单位要主动承担课程资源的拓展完善,完成中小班年龄段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其他园所要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3.各幼儿园要支持和引领教师实践运用《崇明区幼儿园课程优化实施指导手册》,对其中已经更新的2017年版运动、2019年版学习则以最新版本为准。各园还要注重各类基础性课程实施中实践创新和经验梳理,主动作为,发挥区域内课程与教学的示范引领作用。

4.各园要基于园情,主动参与和积极承担特色课程研究共同体、基地项目研究等任务,因地制宜地开发、创生各类课程资源。

四、优化一日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牢固确立一日活动兼课程的理念,开发利用空间,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明确各类基础性课程的实施要点和操作建议,充分体现各类课程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意义。

(二)课程设置、作息安排、空间配置等均要支持和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求。每天确保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其中1小时为运动时间;每天1小时的学习活动时间,其中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其余时间为个别化区角活动。每天确保1小时的自主游戏(自由活动)时间,确保角色、建构(沙水)、表演等各类游戏的有序开展。

(三)充分开发利用空气、阳光、水等户外自然资源,尽可能地拓展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户外自主游戏、户外运动、自然课堂等实践研究。

(四)围绕各类基础性课程组织实施,进行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的支持保障研究,体现环境与材料的支持性和互动性。生活环境机会充足、操作便捷、温馨自主。运动空间创设充分、安全、有序,指向不同动作经验的材料数量充足、挑战适度。支持和满足幼儿自主游戏开展的材料结构多元、摆放合理、替换有序。各类学习活动中幼儿有充分的观察感知、操作体验、分享交流的机会,能主动建构和积累多领域经验。

五、加强幼儿园保健工作

(一)以学年度为单位制订幼儿园卫生保健计划,内容包括:卫生保健工作的现状、优势、薄弱环节、工作目标、常规工作(消毒隔离、膳食管理、体弱儿管理、健康教育、营保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日常指导)、重点工作;建立生活、健康检查等9项卫生保健制度;定期对保育员进行物品清洁、幼儿生活护理等工作的指导。定期对营养员进行烹饪操作环节、食堂资料登记等工作的指导。定期对教师进行全日观察、意外伤害急救等工作的指导;多形式向家长、保教人员、幼儿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与安全教育;根据园所保健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园长的指导下定期开展保健专题研究,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本园幼儿健康水平;积极探索医教结合新机制,与辖区卫生机构共同建立幼儿健康电子档案。

(二)做好幼儿的晨检、全日观察及定期健康检查,掌握全园幼儿的健康状况。保教人员熟悉晨间检查一问、二看、三摸、四查的内容与流程;教师和保健员细心做好幼儿的全日观察,根据幼儿的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做好异常情况和突发情况的处理;新生体检率达100%,日常体检率确保95%以上;园内每半年测身高、体重以及视力检查一次,及时登记、统计和分析体检结果,掌握幼儿健康状况,并将体检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新进工作人员体检及定期体检率达100%。

(三)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保健室可根据实际情况购买常用敷料及外用药:护创膏、纱布、棉签、棉球、红药水、双氧水、75%酒精、扶他林、烫伤膏、冰宝贴等,由专人负责药品的购买、保管、使用和登记;做好幼儿园日常预防性消毒工作,药液配置方法要正确;发生传染病后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食具及环境物品表面细菌检测符合消毒卫生标准。

(四)做好安全防病工作。发生传染病后报告要及时、正确,全年肠道传染发病率要低于2%,并且无继发爆发。坚决杜绝责任事故,发生非责任事故报告要及时、正确,全年事故发生率低于0.5%。对体弱儿、肥胖儿进行个案管理,贫血、佝偻病、营养不良、生长迟缓矫治率100%。重视视力、口腔等五官保健,严格控制肥胖、视力不良、龋齿的发生。

(五)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幼儿缮食应由专人负责、合理安排婴幼儿食谱,指导厨房工作人员严格按照食品卫生管理要求,烹饪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食物。定期进行营养摄入量分析,确保幼儿每月膳食平衡。建立膳食管理委员会,定期研究膳食情况,总结经验,及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幼儿膳食质量。

六、加强幼儿园的保育工作

(一)幼儿园应建立保育员一日工作操作规范和要点提示,日常有检查、定期有考核。

(二)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全面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做好特殊儿童的观察护理工作。教师、保育员对体弱儿、肥胖儿、挑食儿、过敏体质等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护理要求熟记在心、落实到人。

(三)定期开展保教结合研究,科学合理地做好配班工作,教师和保育员明确不同类型活动中的保育工作要点,掌握活动前、活动中、活动结束部分的保育操作规范。

七、进一步提高幼儿园食品卫生和营养工作水平

(一)合理规范膳费使用。膳费应专款专用,计划开支,合理使用。收支平衡,每人每月膳费中水、电、煤气费不超过膳费的5%,每月膳费盈亏控制在2%以内;园内教职工伙食和幼儿伙食严格分开管理,杜绝侵占幼儿伙食的现象。

(二)规范营养员日常操作,确保食品卫生安全。食品采购必须定点,供货单位须持有效的卫生许可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肉类和豆制品要有肉类检疫证和豆制品送样单,验收仔细,做好记录。食品烧熟煮透、不吃生拌凉菜及隔顿菜、不外买熟食等。做到生熟分开,标记清楚、操作规范。餐具、抹布等的清洗、消毒规范到位。食品留样品种齐全,留样量不少于250克(或按市场监督部门的要求),留样时间48小时。留样器皿符合要求,有盖子、分开存放、留样日期正确。

(三)合理安排幼儿食谱,掌握烹饪方法。

根据季节、幼儿年龄特点、市场供应情况制定食谱,力求做到平衡膳食;食物品种多样化,做到四周菜谱基本不重复,每月食品的种类不少于130种;食谱安排注重搭配,做到米面、粗细、干湿、甜咸、荤素、深浅色的搭配。每周自制点心不少于4次。

食物的烹饪注意色香味形,以引起幼儿食欲;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切配食物;烹饪绿叶菜时要急火快炒,以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食物要烧熟煮透,便于幼儿咀嚼、消化和吸收;操作时备有尝菜勺、碗;针对个别幼儿(体弱、肥胖、忌口等)的实际情况,烹饪当日的特殊菜。

(四)规范库存保管。建立两把锁制度,由保健老师和营养员各持一把,专人保管。严格控制食品库存量,建立出入库账目,随时记录,月底盘库存,确保伙食费收支平衡。食品分类分架储存,先进先出,按需领取,出库前检查质量和保质期,以防食品变质。库存食品要离地离墙,各盛器要加盖,摆放有序,库房保持整洁、通风、干燥。

八、加强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

(一)幼儿园设有安全检查小组,成员包括:园领导、教师代表、后勤组长或保健员、保安及家委会代表,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活动,研究幼儿园安全问题,提出应对的策略与措施。

(二)幼儿园各项安全制度健全,主要包括:安全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食品卫生制度、外出活动制度、门卫制度、幼儿接送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消毒液(洗涤剂、杀虫剂)保管制度、电器使用制度、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安全制度等。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签约,责任到人,确保安全工作全覆盖。幼儿园建立突发事件、重特大事件第一时间上报制度。

(三)园内各项安全设施设备符合国家规定,人防、技防到位,防患于未然。有符合园情的各类安全防范预案:建立火灾、冒领、溺水、触电、食物中毒、窒息、暴力劫持等突发性事件的紧急预案。熟悉预案操作程序,定期开展预案演练。

九、关注有效衔接、实现平稳过渡

(一)深入解读新版的《上海市幼小衔接工作实施指导意见》,积极倡导幼小衔接的主流价值,注重幼儿入学愿望和兴趣的激发,关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注重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养成。

(二)制订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实施方案,落实幼小衔接活动是长程性非一时性的理念,科学合理地设置活动内容,制订幼小衔接的作息时间。确保大班一学年的渗透性活动和大班第二学期专门性的幼小衔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三)幼小衔接活动的内容要符合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杜绝学科化、小学化、知识技能要求的超前化。做到“四个不得”:不得提前教授小学的知识内容,不得以借办兴趣班为名开设拼音班、识字班、数学班、英语班等,不得为迎合社会的不合理需求而进行入小学模拟应试教学,不得出借幼儿园场地、教室给各种社会办学机构办班。

(四)加强与小学的互动,建立联合教研机制,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的各种资源,为幼小衔接活动提供支持保障,帮助每一个幼儿顺利平稳过渡。

十、完善科学的质量评价机制

(一)多头并举,确保评价机制落地

1.日常保教质量监控:幼儿园课程领导小组成员采用一日三巡、重点监测、定点观察、个别化指导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各班日常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质量。包括:环境与材料、作息安排、计划执行、师幼互动、幼儿发展等。及时做好各类巡查检测信息数据的汇总与反馈,确保管理效能。

2.班级案头资料审阅:对照各类计划记录的撰写要求,定时定人开展检查指导,每次审阅后给出情况反馈和调整建议。每学期开学两周内完成班务计划和教研组计划的审阅,周日计划与记录一般每月审阅一次,以了解教师教学计划的执行程度、幼儿发展状况等,相关内容可作为教师教育质量评价的过程性资料。

3.园内日常听评课:园长每学期对本园教师的听课指导不少于15个半天、业务园长每学期园内听课指导不少于20个半天、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个活动;各类听评课活动要有完整的过程性记录和结论性评定及改进建议,归入教师专业发展考核或与个人成长档案资料中。园领导确保每周进班实践、考察评价保教活动,及时掌握本园的保教质量现状。

(二)全员参与,关注评价功能提升

1.园领导以学期为单位对教师的各类计划记录作过程性、个别化批阅指导,定期对教师的日常保教活动组织实施情况进行巡查记录与分析,每学期有不少于两次的保教质量评价分析,或开设相应的专题辅导1—2次。

2.教师要依据保教质量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包括计划的修订、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优化、幼儿发展水平的关注。可采用园方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持续改进教学。

3.幼儿园要定期主动听取来自家长、社区和专业人士对本园保教质量的评价和建议,及时作出回应和调整。

(三)规范运作,确保质量评价实效

1.课程实施反馈制度:幼儿园在期初、期中和期末,认真对照课程指南和课程实施方案中指向不同课程和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检查各类课程实施的情况和效果,每学期对课程实施情况作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估;对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效果作出科学的评价,提交完整资料供业务主管部门审核,以确认其课程实施的科学性、有效性。

2.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依据《上海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科学运用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评价工具,定期对班级各类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对幼儿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