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SY0024784890201900091
主题分类:
其他-
公开主体:
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局
发文字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19-06-21
生效日期:
失效日期:
2019年是全面完成市教育综合改革任务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之年,上半年,崇明教育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统筹下,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根据年初工作安排,抓教学、抓改革,强基固本,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各项任务。
一、教育综合改革
(一)主要做法
1.稳步推进中考改革。一是加强初中建设。开展一对一优质初中品牌结对,邀请市、区专家现场指导,推进各项内涵提升项目。二是落实中考新政改革举措。统筹协调全区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委托市、区校外联办协调相关部门共同为学生社会考察、校外探究学习等活动提供支持,做好跨学科案例分析、理化实验考试等中考改革新内容的专题教研。三是开展初中校长专题政策宣讲及中考新政专题培训、中考改革论坛等中考改革系列培训。四是开展中考各项举措的试点工作。包括加强英语的听说能力、跨学科案例分析的教学试点研究、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种子校试点、启动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录入平台试运行、启动初中理化实验考的数据采样试点工作等。
2.深化推进高考改革。一是统筹协调,综合施策。组织学科专家编撰考前复习资料包,合理安排考点,优化考务管理。实施绎鼎生涯规划辅导电子数据平台项目,一体化管理模拟成绩、志愿填报、职业生涯预测、高校专业匹配、研究性学习。二是推进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城桥中学准备今年下半年的全市特色高中复评,堡镇中学稳步推进“新生态教育”项目,崇明中学、民本中学、扬子中学,逐步形成学校特色课程群,横沙中学积极开展第一轮精准委托管理工作和强校工作。
3.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深入推进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国家统编教材的培训及使用,分层分阶段组织区级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科教师培训。组织推进境外教材、校本教材、教学APP等使用的调研和相关规范工作。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作为2019年重点项目,组织五次专题研讨和三次专家论证会。完成市三轮课程领导力的申报工作,莺莺幼儿园、东门小学、裕安中学和崇明中学等共四所学校成为第三轮项目申报试点学校。
4.积极推进生态教育改革。一是成立新一轮“生态·乡土”实验学校,公布《崇明区第三轮生态教育实验学校行动方案》。二是建设“生态崇明”课程2.0版。更新学段纵向课程系列,开发、实验新的生态专题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建立区域与校本课程与教学网络管理与资源共享平台,目前正在6个学科、7个学校试点。
(二)下半年打算
1.全面落实中考新政各项改革举措。做好2019年暑期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统编三科教材授课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继续做好跨学科案例分析、理化实验考试等中考改革新内容的专题教研。统筹规划初中学生社会实践、体育艺术科技教育等活动,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综合管理和服务。
2.进一步落实高中新课标。积极落实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支持学校在课程方案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框架下,自主设计和实施校本化课程。积极探索基于学生需求、基于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多样灵活的“走班制”教学。深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性学习真实性论证等项目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3.持续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与实施,编制《崇明区中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指南》,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案例探索,构建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基本架构。推进基础教育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指导中小学校建立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推进第三轮学校课程领导力行动,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三“生”有“新”课程体系建设、中考改革中学校课程计划完善与实施、优化园本课程等内涵。深入推进“主动·有效”课堂工程,积极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工作。
二、寄宿制学校试点
(一)主要做法
2018学年,崇明区寄宿制学校共有学生总数161名,从实现本岛寄宿制学校全覆盖以来,各校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本的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制度,完善寄宿生学习生活环境,以结对活动、“一生一档”、分层教育等多种形式关爱寄宿学生,并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开展德育教育。根据寄宿制学校的特点与寄宿生发展需求开发相关课程,建成并启用寄宿生关爱平台,运用信息化平台来辅助做好寄宿生管理工作,精准全面记录基本信息、教师帮扶、成果展等信息,上半年投入使用。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1.完善学校硬件设施。2019年,根据新试点学校标准,将对崇西中学和庙镇小学的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对大公中学的阳光房重新选址后进行建设。
2.打造寄宿文化。一是丰富养成教育、安全、人际交往等寄宿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新三年发展规划。二是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机制。
三、集团化学区化办学及新优质学校建设
(一)工作思路
1.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高位均衡。充分发挥并整合各校优质资源,引进区外先进资源,坚持均衡优质的价值取向,激活学校自身活力,探索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综合多元模式。
2.从公共管理走向公共治理。搭建合作共赢平台,破解学校“单兵作战”的困境,缩小校际差距,促进校与校之间“共性”与“个性”并存,互帮互助互享,探索提升区域优质均衡的公共治理模式。
(二)主要做法
1.构建教育集团。一是区内相邻校合并的教育集团。即一所优质学校合并周边1-2所小规模学校,实行一个法人代表的一体化管理。2011年至2013年,崇明内部形成了东门中学、东门小学、莺莺幼儿园、实验中学、实验小学、西门小学、长兴小学、新海学校共八个教育集团。2018年,取消新海学校教育集团,将其管辖的原海桥小学划入海桥中学,让海桥中学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在城桥镇,把城桥中学与育林中学合并,成立城桥中学教育集团。二是跨区的“名校+新校”教育集团。目前有四个,2016年,分别委托静安区南京西路幼儿园、上海市一师附小来管理的崇明新城地区南西幼儿园附属崇明新城幼儿园和静安区一师附小附属江帆小学;2017年,分别委托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和上海市实验学校管理的陈家镇地区上海市思南路幼儿园和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分校。
2.构建六大学区。2017年构建了“崇西、城桥、崇中、堡港、崇东、长横”六大学区,每个学区分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的办学联合体,实现了学区化办学三岛全覆盖。2018年制订了《崇明区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进学区化办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崇明区学区化办学组织机构设置及相关工作职责》等文件,建立了崇明区学区化办学联席会议制度,逐步规范学区化办学工作。
3.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在有序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集聚学区、集团内各成员学校以及社区等单位的课程资源,建设具有学区、集团特点和地域特色的优质课程开发、共享、配送机制,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4.实施干部、教师柔性流动。各学区、集团内优秀干部、教师资源,通过柔性轮岗流动、浸润式跟岗培养、学科基地建设、联校教研活动、跨校支教等形式,建立优秀干部、教师引领下的管理和教研一体化的制度,促进年轻干部的成长、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5.建立资金保障制度。市教委每年平均下拨80万元教育附加转移支付经费,区内每年有80万元用于学区集团内涵发展,补助区内集团的每个分校区每年10万元的办公经费,给予跨区的每个集团每年60万元的托管经费。在绩效工资局统筹部分,每年给予每个学区平均15万元的奖励。
(三)主要成效
1.促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八大教育集团内各校区间的教学质量差距明显减小,均衡度提升。东门中学与实验中学集团内的各分校区的学业质量一直保持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赶到了农村学校的前列。莺莺幼儿园教育集团的各分校区都达到上海市一级园的办学水平。其他各大教育集团也得到了崇明百姓的高度认可,像东滩思南路幼儿园、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滩分校已成了许多家长和学生的热选学校。
2.缓解了人力资源方面的困境。学区内各成员学校间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柔性流动制度,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优秀教师引领下的教研一体化制度,促进了优质师资的辐射引领。八大教育集团内师资的一体化管理,校区之间的教师教研以及流动,激活了教师动力。六大学区组织内部的支教工作,整体提升了联盟内师资水平,尤其缓解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和骨干结构不合理的矛盾。
3.健全了学区独立又联合的管理体系。学区内实行各成员学校平等协商、共同研讨、优势互补、互促共生的学区管理模式。各学区建立常设协调管理机构,成立学区党建共同体,局班子成员担任网格指导员,按学区确定了网格长和网格纪检组长,规章制度日趋健全。
4.共建共研共享课程资源。跨区教育集团内优质品牌课程资源直接移植;区内八大集团形成了各自的校本化课程实施方案,如,东门中学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实验中学的校本化教学设计、东门小学的“关联课程”体系、实验小学的“阳光少年”课程体系等。六大学区通过课程顶层设计、特色教师培训跟进,扩大优质课程受益面,不断优化学区内共享课程。如,陈家镇学区共研共享生态课程,共同营造生态教育圈、崇中学区初中学段各学校共同开发和使用区本作业、城桥和堡港学区围绕中高考新政、初高中衔接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有力促进了中高考改革。
5.提升了教育资源的使用率。盘活了学区、集团内各校优质的设施设备,尤其是图书馆、创新实验室等资源,成员学校共享,如,横沙中学的“农艺农技”创新实验室让横沙小学、幼儿园师生共享;建设中学的“非遗文化馆”,长江小学的“水趣园”向学区内所有成员学校开放。
(四)发展的瓶颈性问题
1.教师的流动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学区、集团内教师柔性流动仍然是以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为主,且由于交通等成本的因素,流动的比例不高。
2.教研教学方式的改进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助推。全区学校离散度比较高,学区内教研活动的时间成本与路途成本不容忽视。如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慕课等新的教学方式、学习工具、教学资源等深入推进各学区、集团的课程教学共研共享,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以现代信息技术助推教研活动和教学方式的改进。
3.学区集团办学的评价机制需要优化。目前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项目,均由局组织评委进行绩效考核。为进一步激发学区和集团各成员学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进一步探索捆绑式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方式,以多元评价促进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探索教育的管、办、评分离制度。
4.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需要有专项资金作保障,仅仅靠市级教育附加转移支付经费是远远不够的,区财政也要大力支持。2018年和2019年,我们向区财政申报专项资金为660万和780万,而实际批到的为每年80万。
(五)下阶段的打算
1.健全组织治理体系。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明晰学区内部各法人学校和各集团的主体责任,健全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确保紧密型学区、集团建设相关规划和方案逐年得到落实。
2.优化师资流动机制。统筹区域内教师资源,加强师资培养,健全骨干教师流动“蓄水池”机制,通过统筹编制、盘活存量等方式,形成干部、教师有序流动的工作制度。发挥学区、集团内名校长、名师及其他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在校本研修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学区、集团内师资培训机制,形成市级培训、区级培训、学区集团培训、校本培训的教师培训新架构。
3.加强课程教学共研共享。建立健全学区、集团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供给。统筹学区、集团各类资源,建立文体场馆、创新实验室、外语听说测试教室、理科实验室等场地资源的共享共用机制。充分发挥学区的群体智慧和集团的品牌影响力,以先进文化引领学校“和而不同”的发展。
4.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现有考核评价制度,赋予学区、集团相应的考核评价建议权。对考核优秀的,区教育行政部门予以专项奖励。
5.探索学生共育模式。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前提下,试点实验在学区或集团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下,实施部分特色项目的学生联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