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中的无名英雄——倪锦荣
1965年9月,上海郊外的新兵集结处,19岁的倪锦荣紧攥着入伍通知书,目光坚毅。彼时,越南战火正炽,他未曾想过,自己会成为中国援越高炮部队中的一员,在异国的硝烟中书写一段血与火的青春。
“二炮手”的使命:宋化大桥保卫战
1967年5月20日,倪锦荣随高炮5师13团2营6连跨过国境,部队番号改为“35支队65大队84分队”。他的任务是操作37毫米口径高射炮,担任二炮手——负责瞄准激发,每一发弹药、每一次瞄准都关乎阵地的存亡。
同年8月28日,部队奉命驻守越南宋化大桥。这座钢铁长龙横跨湍急的河流,是越南北部重要的交通命脉,也成为美军轰炸机的重点目标。倪锦荣的阵地紧邻14团重炮营和海军部队,头顶敌机轰鸣声昼夜不绝。
“那天,我差点把牙咬碎。”老倪回忆道。1967年6月29日,一架战斗轰炸机俯冲而下,倪锦荣所在的5班迅速进入战斗位置。装弹、瞄准、击发——当炮弹推进炮膛时,机械突然“人为故障”。五炮手、湖南籍战士老涂迟迟没有反应过来,情急之下,倪锦荣用手捏住他穿着短裤的大腿。最终,“人为故障”排除的瞬间,炮弹擦着敌机尾翼划过天际,阵地上一片扼腕叹息。
血色记忆:弹片与荣光
战争从不缺少伤痛。一次空袭中,弹片削过倪锦荣左手,他简单包扎后继续战斗。“山东来的二炮手就没这么幸运。”他声音低沉,“他后背被炸得血肉模糊,卫生员抬下去时,手还保持着激发的动作。”
1967年5月31日,倪锦荣见证了战友陈永培的荣耀时刻。那天,13团击落16架敌机,陈永培因精准的雷达指挥荣立三等功。阵地上,倪锦荣却捧着饭盒蹲在战壕边——不远处,8连4班的阵地刚被炸出焦黑深坑,二炮手李金财双腿被炸没了,却仍在坚持战斗,直至牺牲。
最惊险的瞬间发生在管强的阵地。某日雷达站遭袭,炮弹在12公尺外炸开,飞溅的碎石“像暴雨砸铁皮棚”。管强作为1连副班长,带人用身体护住仪器,飞石在他背上划出数道血痕。但管强回忆道,“老倪的炮位离炸点更近”!
归乡之路:沉默的无名英雄
1968年初,倪锦荣带着左手隐约的刺痛返乡。战争留给他的,除了泛黄的“援越抗美”纪念章,还有深埋心底的创伤。退休后,左手旧伤时常发作,他却从未向部队提过要求。“比起那些留在越南的兄弟,我够幸运了。”他摩挲着泛黄的战友合影,照片边缘标注着“35支队65大队”。
如今,79岁的倪锦荣仍住在崇明新安村的老屋。当问及医疗优待证时,老倪摆摆手:“当年去越南,本就是为‘五个伟大’,没图过什么。”
为解决老倪的“困扰”,村书记刘海涛了解后,多次联系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镇社工办,在村干部的精心组织下,开展了一场关于倪锦荣抗美援越的座谈会,“耳边传来老倪战友们的往昔战斗故事,按下指纹的瞬间,仿佛自己见证了那段炮弹洗礼过的岁月,很震撼!”,选调生陈浩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