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华镇华星村:把准乡村振兴脉搏,打造绿色低碳“华星”

信息来源:区农业农村委

发布时间:2024-02-26 10:54

浏览234

绿华镇华星村位于崇明岛最西端,村域面积6.4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480亩。自2010年以来,逐步形成了鱼家乐农业旅游、光伏生态、水产养殖三大产业板块,产业发展基础稳固。结合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特色品牌优势,立足“橘黄蟹肥,低碳华星”主基调,坚持以农为本,把旅居康养、低碳循环经济纳入乡村振兴整体布局,形成“一轴、两片、三区”建设总规划,低碳引领向“绿”而行,走出独属于华星的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聚力提质增效,坚持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更兴旺

“光伏村”建设,带动村民增收。华星村将绿色能源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实施14幢村民屋顶光伏试点工程,使用低碳光伏瓦替换传统瓦,所发绿色能均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村民可享受光伏发电带来的“阳光收益”。

“低碳蟹”养殖,实现资产增值。围绕“上海蟹港”品牌打造,加强“江海21”蟹种保护,按照统一苗种、饲料供应,统一品牌、销售,夯实低碳养殖模式,实现产销一条龙,大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村民收益和村集体资产效益,打响华星“低碳蟹”名片。

“复合式”种植,拓宽增收渠道。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增收渠道。探索“林上种柑橘,林下种草药”的复合式种植模式,在橘林下试点种植多品种中草药材,实行种、产、销一体化,实现土地复合利用、产业转型升级,拓宽百姓增收致富渠道。

“新康养”民宿,盘活闲置资源。进一步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将连片民房集中打造成集住宿、餐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康养民宿,发挥资源集聚效应,形成具有食疗、药疗、水疗等康养元素的特色民宿,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新业态,激发旅居康养新活力。

“订单式”养殖,壮大集体经济。开启崇明白山羊订单式养殖试点工作,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实现白山羊统一供种、回购和技术服务,有效拓宽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途径。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风貌,生态宜居更美丽

推进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

通过修缮村级道路、序化电线、更换太阳能路灯等工程,全方位提升村容村貌。聚焦宅前屋后、村庄公共空间、道路周边、一枝黄花等开展专项整治,常态化推动卫生死角见底清零。

聚焦庭院创建,打造“生活秀带”

以“实用、美观”为原则,因地制宜打造“小三园”,引导村民有序种植、不乱搭乱建,增设排水设施、设置围墙、砌筑小菜园、引入墙绘作品等,村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集中河湖整治,打造“水美乡村”

持续改善水环境面貌,采用点面结合的绿化种植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水岸绿化景观,结合河长制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和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

倡导乡风文明,弘扬时代新风,基层治理更有效

“自治”为基,引领治理方向

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民积分制方案,以户为单位建立“一户一档”,对村民农宅周边卫生、生活垃圾分类、“小三园”建设等进行量化打分,引入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村民参与自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法治”为纲,支撑乡村治理

组建“西沙义警”队伍,配合驻村民警,注重联动融合,建设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模式。依托“宜章”法律调解工作室和“红沁庭”睦邻点,积极推广落实新时代的“枫桥经验”,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建成法治文化口袋公园,开展“乡村振兴法治课堂”“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联合培训,并提供涉农方面的法律服务,定期开展法律宣讲、普法实践、法治讲座等活动。

“德治”为先,提升治理效能

依托村居治理共商共议平台,为村民提供健康咨询、爱心义诊、公益理发、文化体验服务,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最美媳妇”“最美绿华人”“海上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让身边榜样、社会典型的故事走进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