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河蟹种源种业,激活产业振兴“芯”动能
近年来,崇明区与上海海洋大学深入对接,积极推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共建,按照“1主2翼”的产业发展思路,即强化一个河蟹主导产业、发展长江口特色鱼类和虾类两个支撑产业,明确河蟹种源种业发展、成蟹绿色高效养殖、长江口特色鱼类繁养、虾类现代化养殖和生态循环养殖五类主推技术创新工作。
在河蟹种源种业创新方面,区水产技术部门与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教授团队密切合作,围绕崇明河蟹的“种”“养”两大核心要素,在崇明河蟹集团惠康、宝岛、玉海棠等基地,系统推进种质研究、技术创新、模式应用等工作,为走实科技育蟹、绿色养蟹、质量兴蟹、品牌强蟹之路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
目前,河蟹新品系“崇明1号”研发成效显著,为崇明河蟹种源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着力推进生态育苗
今年3月至5月正值河蟹育苗的关键期,“崇明1号”越冬亲蟹筛选、挂笼繁殖及苗种培育工作已顺利完成,亲蟹挂笼成活率约70%,并初步建立大规格亲本越冬培育、温棚提温促熟、集中挂笼产卵等技术规程。
生态育苗阶段,王成辉团队奔走于苗种培育基地和扣蟹养殖池塘之间,1名博士、2名硕士长期驻扎基地,与育苗基地人员同工作、同生活,全程记录苗场水质数据、日常操作、气候状况、投喂情况及微生态制剂使用等信息,做到育苗全程可追溯、特殊状况全记录,为标准化育苗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据统计,“崇明1号”溞状幼体1-5期的每期平均变态成活率在90%左右,向大眼幼体顺利完成变态发育后,核心种源出苗320斤、生产种源出苗12500余斤,平均挂笼亲蟹出苗量约为2.8斤/只。
加快推动河蟹养成
当前,河蟹大眼幼体正处于放苗阶段,同时也是扣蟹养成的关键节点,岛内扣蟹即将进入蜕三壳时期。
在三星镇玉海棠科技园的河蟹智能化车间,王成辉团队细致察看参与设计的各类设备运行情况,从河蟹养殖角度提出针对性整改意见。崇明河蟹集团海棠湖基地是全市最大的单一水体清水蟹生产基地,作为大水面养蟹的样板,为进一步了解海棠湖养殖水质情况,技术人员不定期对湖泊水质开展抽检工作。
在各养殖合作社内,技术人员全面了解标准化实验网格日常管理维护、“崇明1号”生长蜕壳等情况,对扣蟹池塘管理、光伏扣蟹养殖池塘设计及追踪检测指标等方面提供专业建议。
位于横沙乡的南菁蟹园,由于地理因素影响,水体盐度高于崇明其他养殖基地,成为河蟹养殖水草、水质管理的难点。王成辉团队通过检查伊乐藻生长情况,根据不同池塘的情况提出针对性补种计划,用以应对未来多个月的高温考验,并建议加大换水量、使用微生态制剂,有效缓解塘内氨氮指标偏高问题。
目前,王成辉团队已初步建立快捷的“崇明1号”基因标记检测技术,并对“崇明1号”蟹苗开展基础检测。下一步,崇明区将继续联合上海海洋大学,加强河蟹新品系“崇明1号”选育,建立河蟹苗种基因溯源追踪系统,多渠道开展有关宣传推介,不断提高崇明河蟹种源影响力,助力河蟹种源产业发展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