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华镇绿港村:党建引领强治理,打造蟹港兴产业

信息来源:区农业农村委

发布时间:2023-03-31 09:44

浏览107

绿港村地处崇明岛西南端,东与明珠湖接壤,北邻南横引河,南靠桃源水乡、西沙湿地,西至崇西水闸,村域内生态资源禀赋优异,自然风光旖旎如画,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该村在“生态筑基、三农为本、文化兴镇、旅游强镇”的发展战略指引下,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积极挖掘本地特色,构建党建综合体模式,“蝶变”成为产业聚集、项目聚焦的“宝藏村落”,曾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上海市平安小区、上海市民主法治村、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崇明区“五十佳”科普村、崇明区生态文明村等称号。

橘黄蟹肥民宿美,农旅融合促振兴

绿华镇牢牢抓住绿港村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一契机,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对堡湖路沿线、月亮湖核心区进行风貌提升,统筹村域道路规划,整治改造村民宅前屋后环境,着力推进“小三园”建设。以绿华综合旅游服务中心为“圆心”,串联起垦拓馆、农耕馆、水文化馆、蟹文化馆、荷花博览园、透明工坊、没顶艺术中心、西来农庄、绿港湾蟹宿等吃住游一站式旅游服务“半径”,深挖“垦、水、印、荷”文化内涵,开发旅游精品路线,共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心圆”,形成“一轴三核心”的特色游览景观带。

积极盘活村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资源,在西沙明珠湖景区、绿港风情景区、崇明荷花博览园四周,大力发展以绿港湾·蟹宿为代表的民宿产业,打造特色民宿集聚区,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切实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同时,由绿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作为投资主体,成立上海绿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村域内景区旅游开发、日常管理和运营,并入股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年终按比例核算效益进行分红。

绿港村注重传统“橘”“蟹”两大支柱产业的传承与突破,稳步推进3500亩冻害柑橘园标准化改造,引入红美人、象山青、沃柑等新品种,持续优化种植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建设自有优质品牌,并积极建设火龙果、翠冠梨、枇杷等水果生产基地,推进林果产业发展壮大。实施600亩崇明清水蟹生态循环养殖改造,不断适时扩大养殖规模,致力提升养殖技术,构建养蟹、吃蟹、蟹产品加工多渠道发展模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切实打响“橘黄蟹肥”两大品牌,每年举办“橘黄蟹肥”文化旅游节暨绿华金秋吃蟹季活动,推出“蟹港蟹宴”,创设推广“小甲弟餐厅”形成蟹宴联盟,打造“绿华绿港,上海蟹港”IP新地标,推进蟹宴飨味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并串联宝岛蟹庄、绿港湾·蟹宿、西来农庄、桔苑等民宿集聚区,引导旅游民宿连点串线、成片集聚,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党建引领同参与,创新机制显成效

绿港村立足党建引领,创新性打造“两新”党建综合体,结合村域实际情况,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制定村民积分制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及评分细则,研究出台日常行为“五大项十三条”,涵盖邻里和睦、环境卫生、文明新风等19个方面,引导自主提出自治议题、开展协商讨论、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从而调动广大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在庭院建设、村容维护、治安保卫中的主体作用。引入“数字党建”新理念,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围绕创先争优、志愿服务、隐患排查等内容,开展家庭积分“数智化”管理,以数字赋能助力社会治理创新,提升治理效能和村民幸福指数。

通过成立绿港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指挥部、绿港风情园景区管理委员会,有效整合村集体、“两新”企业和农民三方力量,成立特色餐饮类、风情民宿类、农旅体验类等功能型党建联盟,做大做强“橘黄蟹肥”两大产业,助力各经营主体联动发展,释放区域资源的“乘数效应”,拓宽村民增收致富路径。

港村按照镇级部门制定下发的《绿华镇“西沙义警”2.0工作实施意见》(试行)通知,将原有四个片区细化划分为25个网格组,由村两委班子实行分区包片管理,并定期开展有关志愿者业务技能培训。在各旅游接待场所,均已设立“西沙义警”服务站点,充分利用群防群治特色优势,实现联动融合,扩大村民自治覆盖面,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模式。

文明实践塑新风,激活振兴新动能

绿港村充分利用现有睦邻点,打造家门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片区,现有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个实践点,以“区域+定位”“岗位+特长”的发展思路,建设“文明实践+”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一点一特色”项目,涵盖志愿服务、民俗文化、孝老爱亲等内容,让健康咨询、便民理发、照片打印、文化体验等实践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力弘扬绿华“水、印、垦、荷”四种文化,挖掘整合绿华垦拓馆、喜马拉雅·西沙美仓、没顶艺术中心等各类优质文化资源,聚焦各党群服务站点提质升级,打造绿华镇党员学习教育实践基地,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果融入乡村振兴参观路线,以文化繁荣带动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为深化文明乡风建设,绿港村成立乡贤理事会,在绿港小苑设置乡贤议事厅,凝聚起一批道德品行高尚、才华能力突出、热心家乡发展的乡贤,积极服务乡村教育、邻里纠纷调解、移风易俗倡导、社区治理等工作,带动村民群众共谋共建美丽乡村,共管共享美好家园。以家庭为基本单元,广泛征集整理家风家训,开展家门前“晒家风、亮家训”活动,常态化开展相关故事讲演,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助村风,营造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氛围。积极挖掘身边典型,选树“最美绿港人”“最美志愿者”,通过事迹巡讲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的参与治理热情,为乡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印坊·透明工坊以非遗文化传承为切入点,设有手工制作区、非遗文化展示窗、技艺培训区、爱心义卖展销区。通过开展各类非遗文化教育培训、手把手教学非遗产品制作等举措,使群众更广泛了解崇明糕、印糕等本地特色糕点和崇明土布等传统手艺,在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促进旅游、文化、经济融合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