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崇明/ 历史建筑

千年金鳌逐流水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23 13:09

浏览

【字体:

金鳌山作为崇明为数不多的名胜古迹之一,向来为人所津津乐道,还曾被敷衍出一段乾隆皇帝和崇明地方名人沈探花之间有关金鳌山的故事,在崇明民间广为流传。传说自不足为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崇明人民对给崇明地方带来荣耀和声誉的沈探花的敬仰之情。这座人工垒土而成的金鳌山从它诞生之日起,屡经风霜雨雪、兴废起伏,是崇明城治“六建五迁”历史的一个缩影。

2008年7月中旬,笔者在整理县档案馆馆藏旧照片时,发现了一组鳌山公园珍贵老照片共7张,是2003年7月10日沪上施旦民先生捐赠给我县“以备补充崇明县志作参考”用的,为旦民先生的先父、原崇明著名国画家、美术教师施曾陶先生(字亚参,别号雪梅居士,曾于1917年间兼任崇明鳌山公园主任,为公园义务工作了10多年)的遗物。面对着微微泛黄、影象模糊的老照片,我的思绪被引向了照片后的那一段历史。

崇明金鳌山位于崇明老城区东门外5里,规划中崇明新城南侧、老滧河东岸寿安寺后。“鳌山公园”之名始于民国六年(1917),因当时一批有志于恢复崇明地方名胜的乡绅,根据原有的金鳌山及山上所留存的古迹建筑,进行了艰苦的修复工作,使金鳌山在此后10数年中成为人们游玩的佳处。

历史上的金鳌山原在三沙东仁乡,南宋淳祐间(1241—1252),有二僧模、俦插枯竹在山上,并祝祷“竹如发芽繁荣,当建置道场”,来年枯竹果然发芽了,遂建寺于山前。寺初名富安院,元代延祐五年(1318)赐名“永福寿安寺”,即今名寿安寺者。所以说最先是有金鳌山,再有寿安寺。

寿安寺与金鳌山历代屡有兴废。明万历八年(1580)寿安寺重建于长沙县治东5里。清康熙七年(1668)总兵张大治改建寿安寺,与知县王恭先商议在寺后复筑了金鳌山,山有九峰,山前凿了玉莲池,于池中小岛上筑大有亭。金鳌山的再次出现是在重新有寿安寺之后的80余年了。

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县范国泰主持重修了金鳌山。

光绪十九年(1893)6月,邑士绅冯泰松等鉴于县治南坍之险,在山上添筑了镇海“藏”(俗呼为玄塔),高16米,呈六角空筒形,无腰檐,上有攒尖顶,飞檐起翘,内有铁梯盘旋而上。外壁南面上部竖书“宝藏兴焉”,下方横书“镇海”,中间书有“静”字,另东南、西南两壁分书:“安”、“定”二字。“镇海”者,意为可制海坍,人们的愿望是良好的,希望大江对崇明南岸的冲刷能被“藏”所镇,但大江仍自东流而去,要坍的照坍不误,与你建不建“藏”并无关联,要不是先后在光绪二十年(1894)二月至八月、光绪二十四年(1898)九月修筑了南门港往东至青龙港和青龙港往东至寿安寺的海塘,不要说金鳌山、寿安寺,恐怕连县治都要“七迁”了。不过“镇海藏”的建筑倒是又为金鳌山添置了一景,并保存到了民国初年开辟鳌山公园的时候,以至今日仍是公园内的地标性建筑。

金鳌山自乾隆间经知县范国泰重修后,虽有“八景”之胜的美誉,成为人们的游憩佳处,实际上却处于无人料理的境地,到民国初,原有的亭台楼榭均已倾圮,水池芜废,登高环视,周遭荒冢接目,一片颓败景象。

民国六年(1917)仲春开始,地方名士徐不更先生有感于城内人士没有娱乐消遣的去处,在万安仓发起茶果会,希冀茶果会成为城内各机关学校职员在周末和节假日里品茗畅聚闲谈的地方。

3月4日,乡绅严友潮先生创议捐资修治金鳌山上的观音阁,使其成为春秋佳日人们郊游休息的所在,受到会中人的一致赞成,当日即筹得款项23元。几天后,张稼生先生建议扩大募捐数额,一并修复金鳌山诸景,得到了积极响应。5月6日,徐不更、陆宾谷、施曾陶等先生为修复金鳌山景观而实地察看了山前的寿安寺,其时的寿安寺也已衰败不堪,只有一僧在寺内枯守。5月12日,徐、陆两先生在茶果会上报告了勘察情况,随后茶果会同人组织了“鳌山公园”筹备会,推举严友潮、施曾陶先生经理工程事宜,陆宾谷、曹吟秋、苏人权负责募捐事宜,决定呈县立案出示布告。

规划将寿安寺大殿后的东西厢房、后殿,还有寺后和寺东的范公祠(范仲淹祠)后空地都充为公园使用。寿安寺后殿北建水香榭,东后重建大有亭,亭南空地南半部分拟建茅亭草地,北半部分范公祠后空地辟为运动场。筹备会共向学界、商界士绅以及游宦京内外的乡人募得资金3000余元。

6月23日,鳌山公园修复工程从发造寿安寺后殿开始。这年后殿修竣,水香榭落成。期间,因严友潮先生任宁波警察厅长,而由严亚邹先生代任工程事,施曾陶先生董理匠事。

民国七年(1918),清远堂、得月桥相继告成,东西荷花池也相继开浚。该年春季,严亚邹先生因事辞职,工程事由施曾陶先生独任,园内配植了梅、柳、桃等花木,开辟园内小径,路旁植冬青,构筑了园门,规划了运动场。从苏州请来工匠,用半年时间建成了大有亭。当年7月,公园基本完竣,共耗银3480元。

民国八年(1919)春上巳日(三月初三,4月13日),鳌山公园举行落成典礼,虽然园内设施诸如茅亭、草地、铁椅等尚未配置完成,但已可备人们游览了。次年春,“鳌山公园”筹备会结束,组织了董事会,函聘徐不更、黄伯钧、严亚邹、严友潮、曹吟秋、陆宾谷、苏人权、陶稚菊、龚醉经、季友石、施曾陶等为董事,推举季友石、施曾陶为公园主任,以专责任,呈报县署立案,请县款产处拨补助费每月10元,劝学所每月15元,设事务员1人,园丁1人。

民国十一年(1922)4月,季友石先生因公务忙碌不能兼顾,向公园董事会提出辞职,5月,董事会公推施曾陶先生为公园主任,单独主持公园事务。这年,重造了通往大有亭的曲桥,设置了运动器具,添植了花木,开辟了石洞。至此,鳌山公园内设施大多已布置到位。

自民国六年(1917)开始筹备鳌山公园,到民国十一年(1922)鳌山公园内设施基本完备,前后历时6年,那些留心于家乡名胜古迹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岛内外崇明人士,或出资、或出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鳌山公园的开辟,恢复了金鳌山昔日的景观风貌,为城内民众提供了一处游憩场所,也为20世纪80年代鳌山公园的再次修复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在维护古迹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附件